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初兴起的教育救国论浪潮中,阎锡山在晋省推行之教育新政及其取得的卓越成就,无疑最具典范意义。此项新政涉及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诸领域,为山西博得了“教育模范省”的荣誉,有力地促进了晋省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历史地看,阎锡山教育新政遵循了“欲求其国,先新其民”的发生逻辑,并在此时社会进化论思想的指引下,体现出鲜明的国家主义教育理念,其宗旨在于塑造具有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新型人格。所以,阎锡山教育新政不仅仅涉及新、旧教育体制的更替,更是一场深刻的关乎世界观和国民性改造的文化变革。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学术界对阎锡山教育新政及其这个“模范省”则缺乏应有之重视,相关研究亦常常淹没于民国教育史专题的洪流之中,大量的档案文献仍未得到必要的发掘与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充分掌握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对阎锡山教育新政做出全面而系统性的研究,将历史梳理与剖面分析相结合,厘清阎锡山教育新政之理念和实践,总结新政经验及其局限性,还原历史以为今入之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阎锡山“新政”之前的山西教育状况。追溯了清前中期官方“庙学合一”的教育体制、民间教育现状,以及凸显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弊端。清末张之洞的教育革新为民初新式教育改革准备了大量新式人才,大批留学生的归国成为近代教育和社会改革的新生力量。二是阎锡山兴办乡村教育的起点与原因。总结了传统乡民“有家无国”的国家观,分析了其难以适应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思想弊端。阎锡山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在国家民族处于外侵内弱之际,中国国家主义思潮兴起,发自内心深处的“救亡”意识,吸取了日本国家主义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形成阎通过教育改造国民以自强富国的观念。三是阎锡山的乡村义务教育。阎在当时民智未开、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形下,在其辖区内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具有前瞻性。在他大力倡导推行下,虽取得了积极成效,然在中国整体社会环境亟需变革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的推行并无法做到其“强国富民”的原初目的。相反,暴露出不少弊端。如山西村制和村长副制度,一方面保证了义务教育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人情关系及民风未开,也造成教育质量低下。四是阎锡山的乡村社会教育。乡村社会教育为义务教育之补充。在全省强制推行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阎锡山意识到义务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顺利促进新政、义务教育的实行,启发民智至关重要。因此,在阎主政期间对社会教育颇为重视,通过文告、标语、报纸,直接宣讲、仪式等方式不遗余力的普及社会教育,甚至于阎不时亲自下乡为普通民众宣讲。本章内容深入分析了阎锡山实行社会教育的起因,及社会教育宣传形式和效果。五是阎锡山的乡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亦为阎乡村教育内容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项教育内容。通过对阎锡山兴办职业教育的文本蓝图及推行情况的梳理,对国民师范学校进行个案分析,论述了当时山西职业教育之成效、不足和弊端。尽管阎锡山推行的乡村职业教育有其时代特征,然如何克服国民“官本位”思想,树立国民现代职业教育观,既吸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优点,切合本土实际,推行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仍为现代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而言之,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考察和剖析,文章展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以乡村教育为抓手,培育国民意识,开启民智,逐步建立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的历史事实。由于历史的局限,阎锡山在山西推行乡村教育也有诸多不足,未能达到预期成效,但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