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抑制大豆生长和生产的主要逆境因子,研究大豆抗旱性是目前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筛选好的192份大豆核心种质为材料,在PEG胁迫和正常供水两种处理下,对大豆芽期发芽相关性状和苗期相关表型性状值进行测定,以明确主要耐旱性状及其相互作用,建立有效、实用的大豆芽苗期耐旱性评价体系,从而为准确的对株系的耐旱性进行综合鉴定。同时利用97对大豆基因组上均匀分布的SSR标记与上述表型性状作关联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192份核心种质在15%(W/V) PEG6000胁迫下,所有大豆材料中各性状较正常供水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发芽势和发芽率及6h吸水率较对照明显降低,PEG胁迫处理下的下胚轴、生长缓慢,胚根生长较快,根毛数相对增多,鲜重和干重视不同材料表现不同。胁迫处理后发芽指标及胚根部分指标的变异系数基本大于对照,而胚根鲜重和干重正好相反。不同类型大豆种质的大多数萌发相关性状在PEG胁迫下均产生了较大变异,且对干旱的抵御能力存在着遗传差异,野生大豆较栽培大豆而言在PEG胁迫下相对较耐旱。综合萌发耐旱指数评价大豆群体的耐旱性,将自然群体192份材料分为5级,主成分分析法将材料分为3个抗旱等级,芽期相对隶属函数值聚类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0.66时,群体材料聚为5大类,,虽然3种方法所划分的等级不同,但对自然群体192份核心种质抗旱等级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野生大豆80、81、83、92;栽培大豆97、104、114、141、143、147、196、197这12个材料都属于耐旱型株系。2.苗期各材料在1000ml的20%PEG6000胁迫后,各材料株高较正常供水对照下变矮,上胚轴生长缓慢,地上和根干鲜重减少,而主根长增加,一级侧根数有的材料增加,有的材料变化不明显。表明干旱胁迫限制了植株的正常生长。不同的指标在胁迫处理和清水对照后变异系数不同,表明不同的指标在材料间变异情况不同,并且受胁迫处理后的反应也不同。野生大豆较栽培大豆相比有较强的抗旱性,主要体现在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多等。聚类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7.46时,群体材料聚为4大类,野生大豆80、83、92;栽培大豆97、104、179这6个材料都属于耐旱型株系。3.利用TASSEL软件对发芽相关性状和根系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在表型变异解释率r2>0.05、P<0.01条件下检测到:(1)与12个芽期发芽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累计有127个(次),分别分布在大豆基因组的15条染色体上,其中15%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关联的有96个,清水对照条件下关联的有31个;与单个性状关联的位点从1-19个不等,其中15%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相关联的位点数最多为19个,15%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的下胚轴长、鲜重、干重和清水对照条件下发芽势、干重关联最少为1个,平均每个性状关联的位点为5.522个:127个位点中包含41个不同的SSR标记,有27个不同的SSR标记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性状相关联,同一个标记位点与多个性状相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乃至基因多效性的遗传基础。(2)与10个苗期表型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累计有201个(次),分别分布在大豆基因组的20条染色体上,其中20%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关联的有108个,清水对照条件下关联的有93个:与单个性状关联的位点从1-39个不等,其中20%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株高相关联的位点数最多为39个,20%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的鲜根冠比和清水对照条件下的根干重关联最少为1个,平均每个性状关联的位点为10.050个;201个位点中包含54个不同的SSR标记,有43个不同的SSR标记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性状相关联,同一个标记位点与多个性状相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乃至基因多效性的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