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程度的不断加深,影子银行业务成为传统银行信贷业务之外的又一重要融资渠道,在拓展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影子银行主要是指那些复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功能的,受到较少监管或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与银行体系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影子银行是对传统融资渠道的补充,它缓解了资金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了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造成业务的盲目扩张和不理性投融资行为,再加上影子银行具有高杠杆性、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创造、信用风险转换等特性,放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容易造成金融危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梳理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产生的内在逻辑,并探讨了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作用机理。此外,本文还尝试用2006年第一季度至2016年第四季度的样本数据,从融资口径的角度统计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并用因子分析法测算这一时期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程度,然后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的影响因素模型和影子银行规模增长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检验模型,从实证角度研究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给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所带来的后果。最后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改革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当国家宏观调控收缩信贷规模时,影子银行会代替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成为新的社会融资渠道。同时,影子银行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经营情况也有关。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或者有意限制风险资产的增长,则商业银行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会相应减少影子银行业务。2、影子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和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的关系呈“倒U”型,即当影子银行小于一定规模时,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会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而升高,但当影子银行超过一定的规模后,银行体系稳定性会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而降低。因此,应该正确对待影子银行,将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中来,并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