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大部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颓废堕落的“大众文化”充斥着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世界文坛上一股反动、消极的逆流,法国为新小说派。以阿兰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作家主张:要描写这个不稳定的、浮动的、令人捉摸不定的二十世纪这样一个现实,不能再用巴尔扎克时代的方法,而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世界的浮动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新小说派作家反对传统小说坚持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传统小说写法,新小说成了没有鲜明主题,没有社会倾向,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没有完整的一贯始终的故事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摒弃了按时间顺序发展情节的线索,反对传统小说虚构故事情节,反对塑造典型人物,反对心理分析方法,反对作家的主观思想去干预人物的言行;反对传统小说中以人物为核心,注重对物的客观描绘。在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中,以往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不见了,作品从头至尾是对景物的冷静、细致、反复以至繁琐的描写,小说的情节降到了极其次要的地位,这种“物本主义”是他的独特艺术主张,他力求借助这样的文学作品描写这样一个“真实的”20世纪。发表于1953年的小说《橡皮》是“新小说派”的奠基作是新小说作品的一次新尝试。阿兰·罗伯-格里耶1957年发表的第三部作品《嫉妒》的“新小说性”变得更加成熟。本论文欲以这两部作品为例从哲学、心理学、美学等角度分析新小说的特点,让读者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新小说作品:强调写物以创造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有的这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的意义的世界;透过人的日常活动和平凡的言语,揭露潜意识的内心活动,进入自我的意识中寻求“真实”;运用“空缺”这一美学策略,预设文本意义、人物和情节的空缺,以其艺术见解的新颖独特、思维方式的自由开放反映了现实中杂乱无序和矛盾的本真状态,同时颠覆了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完整性”。新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在反传统小说道路上走的最远的文学流派,由于其“新”的文学主张并没有被一般的文学评论家和作家所接受,现已解体,但它所提倡的再现手法、物体功能、空间利用等艺术技巧将小说构建成了一个多义的、更能自由阅读和读解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