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的选材是整个纪录片的基础,好的纪录片得益于对素材的良好把控。而对于纪录片的灵魂来说,很大程度上和编导意识挂钩。除了好的题材和画面,纪录片中占较大比重的还有声音的录取。除了纪录片拍摄期间的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同期声,背景音的融入对于整部纪录片的视听影响也同样举足轻重。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对于这三步的把控都相当到位,这需要创作者耐心且用心。本人在创作纪录片《知竹》时,时刻注意是否兼顾这三个部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纪录片《知竹》取材分析,并参考了一些优秀的同类型纪录片加以比较,从而能在比较中给自己的纪录片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比如一些空境头的意向表达,比如一些人物特写镜头的切入,比如对人物介绍的方式,等等。第二部分是纪录片《知竹》编导意识分析,一部纪录片最终的呈现依赖于编导自己的创作意识主导,除了作品取材人物的真实性格以外,很多都可以依靠作者来表达哪个部分是重点,每一点小改变都要慎重。第三部分是纪录片《知竹》中的声音。在前期拍摄《知竹》的时候,因为收音没有做好,很多镜头都废掉了,再好看的镜头没有同期声,就失去了意义。而《知竹》的整部片子中,人物描述占了很大一部比重,声音对于整个故事起到支撑作用。如果在讲述中不断的插入这些没有同期声或者声音比较差的镜头会让整部纪录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专题片。所以最后采用在片头用空境加环境音为开头,代入后面的故事。而那些因为声音废掉的画面不再使用或者根据重要程度进行补拍。第四部分是纪录片《知竹》在创作中遇到问题分析。在后期因为素材比较多,是以时间线剪辑还是以人物线剪辑出现了矛盾。别切故事剪辑的过程中对于主要人物的表现出现了模糊,在主要表现非遗传承人的父亲丁志云和非遗传承人的女儿丁春梅中摇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