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改变对PICC尖端位置的影响

来源 :蚌埠医学院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体位改变对PICC尖端位置的影响。2.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技术,验证置管过程中置管体位导管尖端达最佳位置后,使用第一部分所推荐的回撤长度,此时导管尖端到达合理位置的情况。方法:1.本研究第一部分为观察性研究,便利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3月期间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因治疗需置入PICC导管的70名患者,PICC专科护士在透视下置管,置管过程中观察当患者由置管体位即平卧手臂外展90゜(体位1)转变成平卧手臂内收于躯体侧(体位2)、由体位1转变成直立手臂内收于躯体侧(体位3)时导管尖端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并探讨性别、置管静脉、置管手臂等自变量对尖端移动幅度的影响。2.本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试验,便利选取2016年4月~2016年10月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180例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及密闭信封分配隐藏法将所纳入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利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根据第一部分研究所推荐的结果,置管手臂位P波振幅达其最高峰后,再向外回撤导管3cm,对照组向外回撤导管至P波达QRS波振幅的50%~80%为最终尖端放置位置。观测指标包括导管尖端到位率(最佳位置和正常位置)、导管置入深浅率。结果:1.体位1到体位2转变时导管尖端平均向右心房方向移动(1.69±0.59)cm,体位1到体位3转变时导管尖端平均向右心房方向移动(3.02±0.87)cm。2.体位3时,导管尖端较其他体位向右心房方向移动的距离最大。性别、置管静脉、置管手臂对导管移动幅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3.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导管尖端到达最佳位置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的尖端到位率及导管置入深浅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本研究所观察的两个体位较原置管体位,导管尖端均向心脏方向移动显著。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过程中,当置管体位P波振幅达最高峰后应再次回撤导管3cm,以确保患者的带管安全。建议扩大样本量、采用更加精确的尖端判定方法,进一步分析比较回撤3cm在调节导管置入深浅方面潜在的优势;从回撤3cm时导管相关并发症、操作的便捷性等方面继续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回撤3cm的临床效果。同时建议置管后的X线胸片定位报告、带管患者的健康教育都应将体位改变对PICC尖端的影响考虑其中。
其他文献
对围手术期处理这个专题进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一些医院中围手术期处理已落后于临床外科,尤其是普外科的发展.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普外科手术病例的年龄日趋增高;外科
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在外科重症病人中发病率高,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涉及全身多个脏器,可引起全身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
(根据1994年3月11日录音整理)今天,在座的有许多名牌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公安教育工作,我懂得不多,也在努力学习。我今天借此机会想谈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介绍一下十多年来公安教育的基本成绩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骶前腔最佳引流方法.方法对7年间76例直肠癌不同术式,骶前腔应用自制三腔管经腹膜外下腹持续负压引流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明显优于会阴部双腔管负压
结合我国电网近年来运行实践,对复杂互联电网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概括当前电网主要特点,包括:故障影响呈现全局化、电网调节能力不断下降、电网抗扰动能力持续恶化、电力系统
<正>Experimental data,obtained from previous studies,on Critical Tractive Stress(CTS) of non-uniform sediments, have been used to verify the adequacy of existin
近些年,在国家机关、大型企业高级职位的公开招聘中,聘请外部咨询公司进行专业心理测评,已经成为必经的一道程序。心理测评逐渐成为企业干部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用
报纸
本文根据现今科技趋势发展和环境变化,探讨了无人直升机在电力线路工程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机型设备,对无人直升机在电力线路应用前景、优缺点等方面作出了分析,并
期刊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温暖了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心田,又如一阵响亮的号角,极大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