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对外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加工贸易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由此产生的中间投入品的贸易规模不可忽视。而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外包为生产方式所引起的中间投入品的贸易,加剧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相对就业和工资差异的扩大趋势。因此本论文将从中间投入品的角度,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对国内制造业相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变化。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为:首先,本论文对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认为国际贸易影响中国就业和工资收入的研究应该基于加工贸易的特点,从中间投入品贸易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而从商品进出口流动的单向、双向性,区分此前以外包为出发点与本论文以贸易结构为出发点的对中间投入品研究的角度的不同,确立了新的观察角度研究中国的贸易利得问题。其次,本论文采取文献中所用的BEC和STIC分类标准,分别对中间投入品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两种分类标准下的中间投入品贸易规模进行比较。同时根据中国中间投入品贸易结构的成因,设计测量指标将其大致还原到各省市层面上量的水平,并且归纳出中间投入品贸易的进口金额占货物总进口金额比重大、进口规模大于出口规模、进口金额占比下降等特点。最后,基于国内在研究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水平领域,尚无现成统计指标,本论文选取统计年鉴上相关的指标进行替代和处理,设计出相应指标对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水平进行分析。并且就中国贸易结构对制造业工人相对就业和工资变化的影响力度进行计量回归分析,由此完成对Feenstra的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模型的检验。本论文在相关指标显著性水平上指出,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间投入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将提升技术工人相对工资,而其出口将降低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无论是其进口还是出口,均会导致技术工人的相对就业量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