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川陕甘地区是我国岩金矿床分布的重点地区之一,尤以卡林型金矿床为主。特别是阳山金矿为我国最大的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已探获黄金资源量达308吨。该区还有刷经寺、联合村、嘎拉、金木达等大中型与超大型金矿床,充分显示出本区金矿成矿的良好前景。研究区处于古特提斯东缘的被动陆缘,为稳定大陆边缘海湾或封闭的海湾浊流盆地环境。沉积的浊积岩系形成了金的初步富集,在印支期发生了低温动力变质,是本区卡林型金矿的主要矿源层。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大都沿构造边缘破裂带侵入,成为十分注目的构造岩浆岩带,这些岩浆活动与区内的金及多金属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双向收缩的造山运动金矿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形成的韧脆性剪切带控制了金矿的分布,为金矿形成提供了主要的热动力。本文通过对川陕甘地区卡林-类卡林型金矿成矿规律及成因的研究认为本区的卡林-类卡林型不同于传统的卡林-类卡林型金矿,而是与造山作用关系密切的金矿;针对研究的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艰苦的工作环境及脆弱的生态环境,通过遥感、化探及物探找矿方法组合的研究获得了有效的找矿方法组合,并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主要成果如下:一、突破了传统卡林-类卡林型的概念,认为本区金矿与传统的卡林型金矿不同,川陕甘地区的卡林金矿成矿与造山作关系密切,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空间上:金矿产于造山环境,矿床受构造控制,产于超岩石圈断裂带的二级或更低级的断层羽中。时间上:造山作用运动时间与区域金成矿作用时间基本上相一致。矿源层:大地构造环境控制了矿源层的分布,金矿矿源层与赋矿建造的形成受控于大洋或裂谷火山岩盆地及复理石盆地。二、本区金矿以构造控矿为主,区域性的断裂构造控制岩浆岩带和卡林型金矿矿带的分布。川陕甘地区金矿体多产于斜长花岗斑岩脉内或者斑岩脉与砂质、粉砂质千枚岩的接触带中,矿体赋存在剪切带中,受构造控制明显金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赋存于顺层产出的层间剪切带中,矿脉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在剖面上呈脉状产出;三、与花岗岩脉岩浆岩关系密切:金矿体产于斜长花岗斑岩脉内或者斑岩脉与砂质、粉砂质千枚岩的接触带中,成矿时间与脉岩侵入时间接近,似显成因联系;斑岩脉具有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金以浸染状为主,但有明金;元素组合以Au、Ag、As、Sb、Hg、Bi为主,具有较大Au/Ag比值。四、本区金矿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不同于岩浆流体;各矿床成矿流体均属中-低温热液,其温度变化范围为105~340℃,总体温度集中在100~250℃区间。成矿流体盐度偏低,其变化范围为0.5~15.0(NaClWB%),其主要分布区间6~9(NaClWB%);成矿流体密度变化范围为0.7~1.02g/cm3,压力变化范围大,为50~1136.15×105Pa,表明一是矿床形成于不同深度范围;pH值在5.16~7.2之间,以中性偏弱酸或弱碱性环境为主;EH值分布在-0.27~-1.12,lgfs2一般变化范围为-13~-25.02,大多数金矿床成矿流体低,显示成矿总体发生于还原的环境中;流体成分基本相似,阳离子主要为K+、Ca2+、Na+及少量的Mg2+、Li+等,阴离子成分以HCO3-或SO2-为主,含少量的F-,CI-离子,各矿床总体气相成份以H2O和CO2为主,流体包裹体CO2含量可达7.3~21.5mol%,亦含一定量CO、CH4及H等,矿液类型总体属K+-Na+-Ca2+-HC03--(SO42-)-Cl成份体系。本区各矿床与金伴生的是以黄铁矿为主的各种硫化物,其主要金属硫化物组合为黄铁矿、辉锑矿及雄黄和毒砂等,缺少金属氧化物,形成于较还原性环境,具幔源硫特点。五、通过区域典型金矿的研究,认为本区金矿严格受控于脆性-韧性变形的转变(或过程),金沉淀同步于变形作用。主要赋存于顺层产出的层间剪切带中产状变化部位,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碎裂裂隙(共轭节理)与构造透镜的接合部位。矿脉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在剖面上呈脉状产出。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认为区域成矿具有“横向成带、纵向分段、垂向呈层”。同时建立了区域成矿的模型,用于指导找矿。六、结合区域金矿总体成矿特征及成矿条件,通过预测方法集成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于川西北高原的遥感、化探及物探的方法组合。“区域上遥感及化探选区、靶区内化探查证、矿区内物探定位”的方法组合。利用GIS对区域找矿方向进行了预测,在川西北地区优选7个找矿方向,为区域找矿指明方向。七、通过区域预测及靶区的验证,在代隆发现新的金矿,初步提交储量3214Kg。证实了预测方法集成在川西北应用的有效性,也说明了区域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