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加快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对耕地和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全局上掌握耕地和聚落的动态变化与空间格局,对于保护耕地、优化村镇建设格局具有基础性指导作用。 论文以双流区为研究区,基于双流区2009年、2014年的耕地、聚落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分析双流区耕地、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耕地—聚落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论文研究目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双流区耕地在城区及周边区域、东南部的龙泉山区分布面积较小,而在其它区域耕地的分布面积较多且差异比较小。在研究时段内,双流区耕地面积处于减少趋势且耕地减小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耕地面积减少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双流城区及周边区域,距离城区较远的区域耕地面积减少速度较慢。耕地最大的转出量与转入量都是聚落用地,表明双流区耕地与聚落间的相互转化较为激烈。 (2)双流区聚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在2009-2014年间,其分布密度增大,聚集程度加强。高程、坡度、河流和道路对聚落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超过70%的聚落分布在500m高程范围内,随着高程的增加,聚落的面积与数量不断减少;全区70%左右的聚落分布在坡度0~10°范围内,在其它坡度范围内,聚落的分布较少;距离河流、道路1000m范围内,聚落面积与数量分别达到了70%、80%以上。从聚落空间分布的景观格局特征看,整体而言,在低高程、低坡度范围内和距离河流、道路较近区域内,聚落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大,斑块密度较高,随着高程的增加,聚落的破碎度逐渐增大,平均最邻近距离增大;随着距离河流、道路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的面积减小、集聚度降低、破碎度增大。2014年与2009年相比,在各高程、坡度以及距离河流、道路不同范围内,聚落景观的破碎度与斑块邻近距离减小,聚集程度提高,聚落斑块形状指数减小,聚落的空间分布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 (3)根据耕地与聚落面积比指数(K),将研究区耕地—聚落耦合关系划分为三类。耕地偏多型的数量极少,零星分布于太平镇、永安镇、黄水镇等区域;耕地偏少型的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分布在双流的北部区域;耕地—聚落均衡型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双流区的南部地区。在2009-2014年间,耕地偏少型的变化最为显著,从双流中心城区不断向南扩展;耕地—聚落均衡型的数量有所减少,而耕地偏多型类型区的变化较小。研究表明双流区的耕地处于减少趋势而聚落处于扩张趋势,耕地与聚落间的矛盾较为尖锐,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加强的趋势。 (4)耕地—聚落耦合关系演变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引起耕地面积减少、聚落面积扩大,进而引起耕地—聚落耦合关系的不断变化,其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则表现出较强的驱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耕地—聚落耦合关系演变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