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菊再生和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cou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眼菊((?)Osteospermum hybrida),为菊科,蓝眼菊属植物,是一种新兴的地被、盆栽花卉。它花量大、花色艳丽,株丛丰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但是由于它不耐夏季高温,耐寒力中等,使其在我国城市绿化中的使用、推广受到限制。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在前人的基础上优化蓝眼菊的再生体系,用农杆菌介导法建立蓝眼菊遗传转化体系,为蓝眼菊新品种选育、改良工作创造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优化了蓝眼菊的再生体系,本论文用三种蓝眼菊进行对比实验,分别为‘花叶’、‘107’、‘23’,间接再生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花叶’MS+BA1.0mg/L+NAAO.5/0.75mg/L,分化率为98.06%;‘107’MS+BA1.0mg/L+NAAO.5/0.75mg/L,分化率为100%;’23’MS+BA1.0mg/L+IBAO.5/1.0mg/L,分化率为92.39%;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最适培养基‘花叶’、‘107’、‘23’均为MS+BA1.0mg/L+NAA0.5/1.0mg/L,其中分化率分别为47.62%、44.76%、40.29%;直接再生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最适培养基‘花叶’MS+BA1.0mg/L+IBA0.6mg/L,最适外植体为幼叶,分化率为49.43%;‘107’为MS+BA1.0mg/L+IBA0.6mg/L,最适外植体为幼叶,分化率为48.53%;‘23’为MS+BA1.0mg/L+NAA0.5mg/L,最适外植体为幼叶或叶盘,分化率为48.51%;当继代次数超过6代时,最适外植体为叶盘,诱导率最高达94.28%;不定芽的增殖培养,当继代次数6代内时,‘花叶’、‘107’最适合的增值培养基为MS+BA1.0mg/L+IBA0.5mg/L‘23’为MS+BA1.0mg/L+NAA0.5mg/L;当继代次数超过6次后,激素浓度则应降低,否则玻璃化程度非常严重。生根培养基本培养基为1/2MS,‘107’最适生根培养基1/2MS+NAA0.3mg/L而‘花叶’、‘23’为1/2MS+NAA0.5mg/L,研究还发现用MS培养基培养4w以后蓝眼菊生根率可达到100%。初步蓝眼菊转化体系的建立,以‘花叶’为主要材料,用叶片与愈伤组织两种材料,采用叶盘法,预培养、共培养培养基:叶片MS+BA1.0mg/L+IBA0.8mg/L;愈伤组织为MS+BA1.0mg/L+NAA0.6mg/L;筛选培养基叶片MS+BA1.0mg/L+IBA0.8mg/L+kan50mg/L+cef400mg/L,愈伤组织MS+BA1.0mg/L+NAA0.6mg/L+kan50+cef400;转化条件为预培养时间为2天,共培养时间为2天,侵染时间10分钟,菌液OD为0.4-0.6。
其他文献
本文以铁尾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调查了铁尾矿土壤条件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测定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铁尾矿土壤的理化特性,分析了植被恢复的
利用2期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2005~2010年),根据林分变量和林分碳储量间的关系构建了林分水平的全树碳储量预估模型,并对应不同起源选择不同的模型形式,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非点源污染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之一,而湖泊植被缓冲带作为控制非点源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最后一道防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武汉市城市湖泊周
‘凤丹’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灌木,是中国传统的观赏植物及药用植物。近年来,由其种子出油率高、油质优良等优点,而被选作主要的油用牡丹栽培品种。‘凤丹’籽油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及发展潜力。但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用种子榨油则会出现黑色异物,因此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去除种子外表坚硬的黑色种壳,对出油产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色素分析表明,在油用牡丹中,控制种皮颜色的主要成分是类黄酮类物质,而种皮的主
古树名木是活的历史档案,是自然和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因此,古树名木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意义。本研究以陕西周公庙的古国槐(Sophora japonica L.)为研究对
三峡库区紫色土分布范围广,土壤抗蚀性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坡耕地水土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如何控制种植业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监测不同施肥水平下土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