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画收藏可追溯至西汉。作为西汉皇家图书典藏和编校机构,石渠阁在汉宣帝时曾一度成为储藏功臣和贤大夫画像的重要场所。随着西汉灭亡,“石渠阁”早已被毁,但“石渠”之名却保留下来。清乾隆时期,皇家书画收藏达致顶峰,乾隆皇帝遂借“石渠”之名,于乾隆九年(1744)钦命官修《石渠宝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再次下令编修《石渠宝笈续编》。嘉庆二十年(1815),嘉庆皇帝钦命编修《石渠宝笈三编》。《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总计255册,所收书画家共863人,收录书画作品计7757件,是宫廷书画著录的集大成之作。《石渠宝笈》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系统整理和总结,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唐中后期以来,随着题、款、记、跋、印成为文人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人画的文学性亦大大增强。在《石渠宝笈》收录的全部书画家和书画作品中,包括文人画家50人,文人书画作品1039件。其中,具有文学属性的“题”2280个,“款”1310个,“记”648个,“跋”856个,“印章”13796个。这为从《石渠宝笈》收录的文人画题、款、印、记、跋、印出发,探讨它们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提供了基本的文献支撑。题与款是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位置与作品之间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整体。题始于唐,元代时,在画上题书诗文成为文人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文学介入艺术的手段。题是画不尽意的补充与补白;款则起说明、叙事的作用。第一章“《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的文学属性”,以王维、苏轼、徐渭为个案,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不尽意,以言补之”“画如戏影”等方面,探讨《石渠宝笈》中文人画题款的文学类型、特征及价值。第二章“儒释道背景下的《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继续就《石渠宝笈》中的文人画题款展开深入讨论。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在文人画创作中有着深刻体现。本章大体按照儒释道三个思想来源,从作为儒家的帝王画家群体、作为佛家的禅宗画家群体和作为道家的道家画家群体入手,探讨儒家的“帝王品位”、禅宗的“不立文字”、道家的“技进于道”在《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中的具体表现。文人画中的词句印、成语印与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画印因尺寸之限,不能洋洋洒洒,只能约而言之,但方寸之间亦可看出文人学者的绘画理念、文学理念和文人情怀,彰显文人印的文学属性。文人画记,也称文人画识,亦是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常规表现形式为一记、补记、再记,然后又记,或者一识、又识。从功能上看,《石渠宝笈》中收录的唐代文人画“记”以叙事为主,宋之后“记”开始借鉴诗赋的表达方式,逐渐产生了抒情和议论。第三章从画印之“闲章不闲”“乾隆闲章”以及画记之文学叙事、文学抒情等方面,详细阐述《石渠宝笈》中文人画印、记的文学表达。文人画的跋位于题款记印之后,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表达对文人画、题、款、记及印文的感受,它在画外另行书写并与画一起装裱,成为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探讨“《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文学元素”,基本结论是:文人画跋具有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文学功能;文人画跋与辨伪、流传递藏密不可分,历代文人收藏家的跋文是古代题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画跋形成了具有独立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格调,使中国绘画从游于技而上升到游于艺,最后上升到道的层面,从而与院体画、画工画、民间画等区别开来。《石渠宝笈》收录的大量文人画题、款、记、跋、印文,不仅拓宽了中国古代诗文的题材内容,而且以其诗画一体、文画一体、题画一体形式提升了题、款、记、跋、印文的艺术表现力。《石渠宝笈》文人画中的题、款、记、跋、印文,虽然主要作为文人画的附属品而存在,但却以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及其所包含的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和精神价值的独特贡献,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文人画题款文学、题记文学、题跋文学、印文文学。《石渠宝笈》文人画文学具有的哲学思考、文学内涵和精神品格,已使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