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的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农村在公路、交通工具、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尤为突出,这些变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农民,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基本生活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人们将更多的焦点聚集在农村人群的健康相关问题上。农村人群每个个体的生命质量,严重影响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发展实力,所以对农村人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生命质量内涵丰富,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和理解,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关系等。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众多,其中慢性疾病和经济收入成为两大主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也对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有着强烈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因素对于生命质量的作用逐步凸显出来。有研究显示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开始感到日益空虚,社会进步的一个弊端就是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大,人们内心的孤独感也越发强烈。本研究选取农村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心理角度出发,从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和不同健康状况入手,研究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孤独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孤独感对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更好地把握现在社会中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为提高农村人群生命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做贡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辽宁省农村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4月至8月随机抽取辽宁省丹东市的15个乡镇和3个街道的农村社区居民,在取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情况下填写横断面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2份,有效回收率为90.69%。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般情况调查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和UCLA孤独量表。调查前需要对调查员进行培训,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如有特殊情况,在阅读理解问卷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由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当地居民或者长期居住在当地;2.农村户口;3.无认知障碍;4.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部分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三部分为生命质量、孤独感及影响因素作用的路径分析。首先运用内部一致性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各个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然后对农村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孤独感进行描述性研究,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探讨生命质量、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孤独感和人口学特征进行建模假设并验证,验证生命质量、孤独感和人口学特征之间的路径作用关系。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用Amos17.0进行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本次参加调查的农村人群共有1422人,WHOQOL-BREF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47,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86、0.836、0.877和0.877,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KMO检验为0.950,Bartlett’s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76,表明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数量为4个,与量表维度相同,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72%,共解释了67.72%的变异,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UCLA孤独感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38,表明此量表信度较高。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方法分别对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农村人群男性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均低于女性;18-35周岁年龄组的生命质量得分最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得分逐渐降低;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生命质量得分最低,并随着学历水平升高而升高;未婚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分最高,其次是已婚人群,离异或丧偶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分最低;与家人同住的人群其生命质量得分高于不与家人同住的人群;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500元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最低,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增多,4个领域生命质量得分逐渐变高;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高于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睡眠状况良好的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分高于睡眠状况不好的人群;有精神创伤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低于没有精神创伤的人群;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低于不患慢病的人群。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结果表明睡眠状况、收入、学历、居住类型、体育锻炼、年龄、精神创伤、患病情况是生命质量生理领域的影响因素;睡眠状况、学历、居住类型、患病情况、精神创伤、性别、体育锻炼、收入是生命质量心理领域的影响因素;睡眠状况、收入、学历、精神创伤、居住类型、性别、年龄、体育锻炼是生命质量社会关系领域的影响因素;睡眠状况、学历、收入、体育锻炼、居住类型、精神创伤是生命质量环境领域的影响因素。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方法分别对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农村人群男性孤独感得分高于女性;18-35周岁年龄组的孤独感得分是最高的,对于孤独的感受最强烈,随着年龄增长,孤独感得分先降低后升高,35-50岁之间年龄组处于谷底;吸烟人群的孤独感得分高于不吸烟人群;饮酒人群的孤独感得分高于不饮酒人群;不与家人同住的人群其孤独感得分高于与家人同住的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孤独感得分高于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睡眠状况良好的人群孤独感得分低于睡眠状况不好的人群;有精神创伤的人群孤独感得分高于没有精神创伤的人群;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孤独感得分高于不患慢病的人群。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结果表明睡眠状况、精神创伤、年龄、饮酒、居住类型、学历、体育锻炼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生命质量、孤独感和人口学特征进行建模假设验证,结果显示孤独感同生命质量各维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子载荷为-0.42;睡眠质量跟生命质量呈正相关,因子载荷为0.15;学历、年龄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可以形成基本特征同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因子载荷-0.29,精神创伤和患病情况可以形成身心健康同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因子载荷-0.23。结论:1.总体来说,本次研究采用的WHOQOL-BREF量表和UCLA孤独感简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农村人群女性、18-35周岁、学历高、未婚、同家人同住、收入高、进行体育锻炼、睡眠良好、未有精神创伤和慢性疾病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较高,生命质量较好。3.农村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学历、收入、居住类型、睡眠状况、体育锻炼、精神创伤和患病情况。4.农村人群睡眠质量差、有过精神创伤、18-35周岁年龄组、饮酒、不同家人同住、开展体育锻炼的人群,孤独感得分较高,有强烈的孤独感。5.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睡眠状况、精神创伤、年龄、饮酒、居住类型、学历、体育锻炼。6.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和孤独感呈负相关关系,孤独感同睡眠情况、学历、年龄、家庭收入、患病情况和精神创伤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个体生命质量。7.本研究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为提高农村人群生命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