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和稳健的银行体系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它可以合理配置资金资源,将资金转移到最具潜力的项目中,从而产生可观的外溢效应,带动整体经济快速增长。近些年来,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各国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银行风险和危机发生的频率很高。持续不断的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特别是银行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国是经济转轨国家,银行业除了存在垄断、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外,还存在社会信用缺失、预算软约束等特殊因素。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无论是内容、手段、体制,还是法律法规的完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效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已有的银行监管理论与实务研究中,更多强调的是被监管者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建设,而关于监管主体本身的理论,则主要关注于监管体制的安排、监管机构的设置、监管目标的定位等问题,而对于监管行为的效率问题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银行监管的效率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监管部门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本身的效率。二是通过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促进被监管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和抗风险能力的增强,并由此提高整个银行业的效率。本文首先对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国际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监管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银行监管政策、监管机构的内部治理对监管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实践和我国实际总结出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效率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