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它是远古先民为适应自然而做出的能动反应,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逐渐演变成为人类的一种自主选择行为。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流浪的印记深深地镌刻在古今中外历代文学史的书页上,“流浪”一直是文学艺术所青睐的母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流浪主题逐渐拥有了新的特征,它不仅表现为行为上的流浪,也表现为精神上的流浪。这些精神流浪者在物质方面并不匮乏,但他们心灵和精神迷惘,横生无家、无根、无父、无主感,精神上总是在流浪和追寻。这种形而上的精神流浪,贯穿于当代中外文学作品之中,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知识分子通常是所处时代中思想最敏锐的一个阶层,在精神流浪方面体现得尤为鲜明。从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切入研究精神流浪主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20世纪末以来,流浪现象在行为流浪和精神游荡中都表现出来的新特征。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流浪汉并没有被剥夺物质状况,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困惑的,生来没有家庭,没有根,没有父亲,没有领主的感觉,精神上总是徘徊和寻找东西。他们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其游荡意识是由各种现代思想引起或培养的。这种隐喻精神游荡,活跃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文学中,是20世纪后期的生动写照。在心理状态和认同感下,个体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中的行为更为明显。因此,它是"精神游荡",其实质与实际游荡形式相连的场相分离,即内在游荡。内在游荡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丧失感。灵魂中游荡、不确定、迷失方向、不存在、荒谬和无常的感觉——在迷失方向的精神中寻找出路——是对人类存在的原因、现状和未来的怀疑和困惑。因此,内部游荡比外部游荡更严重、更令人兴奋。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俄罗斯当代作家亚历山大·伊利切夫斯基的小说《马蒂斯》,其主人公科罗廖夫以流浪为生,试图通过流浪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以及并渴望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由。小说出版于2007年,荣获该年度“俄语布克奖”。作品以主人公科罗廖夫的流浪历程为主线,通过科罗廖夫流浪历程中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俄罗斯民众其中包括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描绘了来自不同阶层、流落到社会底层的流浪者们的生活图景。这正是当时俄罗斯时代的缩影,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本论文从精神流浪视角对《马蒂斯》主人公科罗廖夫的形象进行研究,这是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和写作方向,同时也是我们进行论证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即本论文始终关注的是《马蒂斯》中科罗廖夫的精神流浪问题。在阅读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指出作者亚历山大·伊利切夫斯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他与作品主人公科罗廖夫一样经历过当时俄罗斯社会的政治巨大变革,故其写作行为与其文本中的主人公具有共同的生活和时代背景。它们是历史的存在,也是社会文化的存在。其作品所表现的精神流浪主题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精神流浪主题、主题体现、主人公精神的回归之径以及研究该主题的现实意义等。故本论文相应地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部分,我们将小说的创作看作文学史的内容,同时围绕精神流浪主题所关注的问题,因此,第一部分将小说融入到精神流浪的历史框架中进行讨论,按照精神流浪主题对现实予以有逻辑的阐述,对文本及文本创作的方式进行陈述。第二部分,将小说主人公科罗廖夫作为独立的文学文本进行研究,故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小说主人公的行为方式和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在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叙事学的方法,描写科罗廖夫流浪的内容及其在流浪过程中所关注的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聚焦主人公对流浪行为的思考与反思。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对小说主人公行为及心理描绘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部分将考察科罗廖夫的精神回归之径,拟从马蒂斯形象之于主人公精神探寻的意义以及主人公融入大自然这两个层面进行较为深入的阐释和剖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均是对文本及内容进行分析。而本论文最终归结为主人公流浪意识与精神回归之间关系的探讨和研究。第四部分综括性论述对主人公科罗廖夫精神世界进行考察研究的现实意义。该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个层面,阐述主人公科罗廖夫在社会历史转折时期所感受到的身份焦虑与遭受的精神创伤;第二个层面,分析科罗廖夫追寻精神自由的永不停歇性。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小说呈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的大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科罗廖夫窘迫不安的现实生存状态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面对突然而至的社会政治突变,主人公科罗廖夫显得手足无措,一筹莫展,陷入左冲右突的身份焦虑和无奈之中。为找寻内在真实的自我,于是踏上了流浪之途。最终在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的精神和理想指引下,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净化,思考并寻觅到自我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