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票期权激励是为了解决股份制公司中的股东与经营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产生的长期激励制度。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已有公司实施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随后,股票期权制度在西方迅猛发展。以股票期权为主体的薪酬制度已经取代了以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为主体的传统薪酬制度,因此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富有成效的激励制度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证券市场的不断壮大,股票期权激励方式也逐渐被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所重视。但是,由于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才开始试点股票期权激励。在2005年之前,股票期权激励仍然处于摸索试探阶段。而我国在2005年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这给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推行带来了契机。同时,与股票期权激励配套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也为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操作依据。本文统计了截至2011年12月31日发布股权激励草案的沪深两市数据,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354家上市公司中,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的上市公司是251家,占已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上市公司总数的70.90%,可见股票期权激励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因此有必要对股票期权激励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前期有关于股票期权的研究侧重描述国外股票期权激励的经验做法,实证研究则更多的是简单的案例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激励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有关股票期权的研究却大多是包含在高管薪酬、经理人持股和股权激励中。近年来股票期权激励在我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势,更多的公司则在伺机推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我国各地方市场化程度不同、公司治理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深层原因呢?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有赖于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在我国现有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条件下,股票期权理论上的激励效果在中国实践中能否得以实现,即股票期权经济后果如何?是否有利于降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股票期权激励研究系统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及市场环境,以股权分置改革后2006-2010年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代理成本视角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经济后果产生的原因,并尝试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本文通过运用WIND资讯数据库、锐思、CSMAR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总结,及我国制度背景的阐述采用了规范研究法。具体而言,整合了近年来理论界对股票期权激励的研究文献,采用逻辑归纳法从文献综述中剥离出股票期权激励研究的脉络和重心。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SAS和STATA数据处理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对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现状、选择股票期权激励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本文使用类别分析法、结构分析法以及趋势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检验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影响因素时则采用了多元线性逻辑回归方法,同时本文还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模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比例影响因素和代理成本视角下的股票期权经济后果。 本文具体研究结构如下: 本文共8章。 第1章,导论。以事实现象论证主题研究的必要性。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现状引题,针对股票期权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更多的公司伺机推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思考中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经济后果如何?导论由研究背景与意义、目标与思路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组成。 第2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对股票期权激励的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剩余索取权理论、博弈论及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合;同时厘清了股票期权激励文献研究的脉络,从而找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研究存在的盲点和主要问题。 第3章,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背景与发展现状分析。本章分析了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制度背景和发展历程,并从总体、行业分布、激励模式、方案进度、股票来源和有效期几方面对股票期权激励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第4章,代理成本视角下中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以2006-2010年期间公布股票期权激励预案的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总体研究样本,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基础上,基于代理成本视角从制度因素、公司治理、公司特征及高管特征四个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属于对股票期权激励的事前研究。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高管持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公司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是否选择股票期权激励有显著影响;公司特征层面的公司成长性和规模也会对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产生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高管年龄。其中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年龄对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影响显著为负,即股权性质为非国有、股权集中度低、高管年龄较小的公司更有动机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而两职合一、高管持股、公司的成长性和规模对激励计划的影响显著为正,即高管持股比例越高、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公司成长性大的公司更有动机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上市公司规模也是影响公司是否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影响因素之一,公司规模越大,选择股票期权激励的动机越强。行业管制对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没有影响。在控制变量中,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不是出于流动性限制,而是出于降低股权代理成本的考虑。 第5章,实证检验了股票期权激励授予比例影响因素。 第6章,对股票期权激励的经济后果从代理成本视角进行了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的初衷是使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结合,以降低代理成本,但实践中激励效果却并不理想。 第7章,从资本市场有效性、公司治理和现行股票期权激励固有缺陷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经济后果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现行股票期权激励缺陷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8章,结论与建议。精炼全文的研究结论,总结对策建议,提出进一步可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演变历程和实施现状,提出事前影响因素和事后经济后果的研究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了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授予比例的影响因素,最后从代理成本的视角实证检验了股票期权激励的经济后果,在研究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方面有所改进。 2.本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对我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样本的选择采用i公司满足[(t-4,t-3,t-2,t-1,t),(No,No,No,No,Yes)]取值为1,而i公司满足[(t-4,t-3,t-2,t-1,t),(No,No,No,No,No)]取值为0的选取方法,其他情况不纳入样本的选择范围,避免了样本的重复选择问题。同时本文对流动性限制作了更为准确的界定。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别于与西方理论和实务,在公司治理层面,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对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具有显著影响,但是非执行董事对股票期权激励没有影响;样本期内的公司数据不支持“投资视野”假设;行业管制对我国上市公司是否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负债代理成本与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与无关;我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是出于降低股权代理成本的考虑,不是出于流动性限制。同时本文对流动性限制作了更为准确的界定。 3.我国现有对股票期权激励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期权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直接关系上。但股票期权激励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的因果方向是不清晰的,而本文从代理成本视角对股票期权激励与代理成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