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预后差,在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目前CT是术前评估胃癌分期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灶及远处转移灶的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而18F-FDG PET/CT在这两方面却显示出相对的优势。为此,本文旨在探讨PET/CT显像在胃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疑诊胃癌的69例患者(男47例,女22例,年龄21-91岁)的18F-FDG PET/CT图像,所有患者显像前均饮水400-550ml以扩张胃腔。PET图像经衰减校正、迭代重建得到断层图像,与CT断层图像融合后进行多方位显示。由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和影像科医师于Xeleris工作站上共同阅片,对PET图像上病变示踪剂浓集程度的判断采用目测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相应层面低剂量CT图像和两者的融合图像,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对胃癌行规范的术前分期。并测量胃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胃壁增厚的最大厚度(Tmax)。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或胃镜取得病理结果。数据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9例患者中最终经胃镜活检诊断40例、手术切除诊断29例,分别为胃癌58例、胃淋巴瘤4例、胃恶性间质瘤1例、胃溃疡1例、胃炎3例及正常2例。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胃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3.65%(59/63)、83.33%(5/6)及92.75%(64/69)。PET/CT对胃癌原发灶检测的灵敏度为93.10%(54/58),4例假阴性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别为1例粘液腺癌及3例早期胃癌(T1期),并且我们发现胃癌患者原发灶的SUVmax与胃壁厚度Tmax呈显著正相关(r=0.539,P=0.000)。手术组29例患者中27例证实为胃癌,PET/CT对区域淋巴结癌性转移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5.22%(15/23)、100.00%(4/4)及70.37%(19/27),其对胃周区域淋巴结分期诊断的总体准确性为59.26%,尤其是对于N3期淋巴结准确性为100%。且胃周区域淋巴结SUVmax与胃内原发灶SUVmax也呈显著正相关(r=0.618,P=0.000)。PET/CT共发现远隔淋巴结转移11例(颈部淋巴结4例、锁骨上窝8例、腋窝2例、胸部4例及盆腔2例)、血行转移15例(肝转移9例、骨转移5例、肾上腺转移4例及肺转移3例)、腹膜种植转移10例。此外,PET/CT显像尚提示了2例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为胃部恶性肿瘤分别同时伴发降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及子宫内膜癌。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在进展期胃癌原发灶的诊断上灵敏度很高,但不适于早期胃癌的筛检,PET/CT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的术前分期,是准确评价胃癌生物学行为及为临床制订最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的合理方法之一。PET/CT检查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胃淋巴瘤分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能发现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但PET/CT检查在对肿瘤病灶确诊上仍存在一定假阴性和假阳性诊断,应综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以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