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onpathy,简称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随病程发展而增加。近年来国内外对DR的解剖生理、组织病理、临床治疗及转归、中医病机及证型的研究已逐步深入。由于DR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DR的治疗成为目前我国乃至当今世界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TM-1与DR、P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了DR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前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消朦灵片能有效的控制DR的发展,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和保护患者的视功能。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探索消朦灵片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机理。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评价消朦灵片治疗单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疗效,观察消朦灵片对单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力、眼底出血、渗出及血管瘤数目、黄斑水肿、晶状体和玻璃体混浊程度、眼压以及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候改善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对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单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0例(60眼)进行研究,纳入病例口服中药制剂消朦灵片(主要由党参、蒺藜、密蒙花、五味子等组成),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行视力、眼底荧光造影/眼底彩照、黄斑部OCT等专科检查,以视力、眼底、眼压、黄斑水肿以及中医证候改变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消朦灵片治疗3月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眼底血管瘤数目、出血量、眼底渗出量明显下降(P<0.05);19只伴黄斑水肿患眼,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玻璃体混浊程度减轻(P<0.05);晶状体混浊程度以及眼压情况未见明显改变(P>0.05);中医证候疗效:显效者11例;有效者14例;无效者5例;治疗有效率达83.3%,其中显效率为36.6%。结论消朦灵片能明显提高NPDR患者的视力,有效减少患者眼底微血管瘤数目,减少眼底出血以及渗出量,能有效减轻黄斑水肿以及玻璃体混浊情况,不会引起晶状体混浊以及眼压升高。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症候疗效:消朦灵片能有效的改善单纯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患者的中医证候。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研究消朦灵片对糖尿病大鼠血清中TM-1以及视网膜组织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消朦灵片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探索消朦灵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理。方法将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8只)、消朦灵低剂量组(8只)、消朦灵中剂量组(8只)和消朦灵高剂量组(8只),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8只),治疗组分别予0.1、0.2、0.3g/(100g·d)剂量的消朦灵灌胃治疗。治疗5个月后应用Western杂交法检测SD大鼠视网膜组织JAK2、STAT5的含量,ELISA法检测SD大鼠血清中TM-1含量,取大鼠视网膜组织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JAK2、STAT5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分别增加1.85和1.45倍;消朦灵片按0.1,0.2,0.3g/100g.d给药5个月后使视网膜组织JAK2蛋白表达分别下降25.3%、21.0%与20.8%,使STAT5蛋白表达分别下降22.4%、14.5%与10.7%;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血栓调节蛋白明显升高(P<0.05),消朦灵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血栓调节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消朦灵片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栓调节蛋白的含量,(其中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P<0.01);消朦灵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之间血栓调节蛋白含量未见显著差异(P>0.1),模型组血清中TM-1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血栓调节蛋白明显下降,低剂量组下降最明显。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均提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显微结构有明显病理改变。结论消朦灵片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TM-1以及视网膜组织JAK/STAT的表达,可减轻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的损害,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糖尿病大鼠TM-1、JAK/ 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提示早期用药对防止DR病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