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失歌症是一种不能用脑损伤、听觉丧失、智力低下或缺乏外部刺激等原因来解释的音乐感知能力缺陷,虽然这并不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但其潜在的脑结构异常可能对认识人类大脑有着重要的意义。音高既是音乐中的关键属性,又是言语中的重要维度,音乐和言语韵律都是借由改变音高、强度、节奏等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汉语是典型的音调语言,汉语使用者可以通过改变音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母语为音调语言的失歌症者可能对言语语境中的音高变化更具敏感性。目的:探讨患有失歌症的汉语使用者是否已将其音高加工上的障碍延伸到了言语领域,情绪语义能否弥补了其在言语音高知觉上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分析失歌症者在音高加工过程中的特征和机理,以深化音乐和言语之间的对比研究,而且有助于回答两者认知机制和神经加工基础的相关问题。方法:通过MBEA筛选失歌症组和正常对照组被试,并采用ERPs技术进行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音调分辨任务实验,以分析两组被试在音调分辨能力和电生理指标上的差异。结果:最终进入实验42人,其中失歌症组20人,正常对照组22人。结果表明,对照组对言语和非言语刺激的音调分辨能力都显著优于失歌症组(言语音调分辨任务:p=0.003;非言语音调分辨任务p=0.012),且无论是失歌症组还是对照组,其在言语刺激音调分辨任务中的表现都要优于在非言语刺激音调分辨任务中的表现(失歌症组:p=0.015;对照组:p=0.031)。在ERPs波形上,两组被试仅在言语刺激下的正慢波波幅上有差异(p=0.024),其他早期成分均无组间差异。失歌症组正慢波脑地形图表现为额-中央区右侧偏侧化,而对照组左右半球激活程度偏侧化不明显。结论:1、母语为汉语的失歌症者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感知能力的缺陷模式与西方失歌症者的相似,主要表现为音高感知缺陷明显,节拍意识不强,但节奏感和音乐记忆能力较好;2、母语为汉语的失歌症者在音高感知上的障碍不仅体现在音乐领域,并已扩展到言语领域,而且情绪词义并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无法帮助失歌症者对词语的音调进行正确的辨识与区分;3、失歌症者并不存在听觉皮层的异常,其在音调分辨上的困难是由于其晚期心理认知资源投入过少而引起的;4、与音调加工有关的脑区定位在额-中央区,失歌症患者左侧激活水平较低,因此无法对音高音调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