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周围车辆运动预测的智能车辆碰撞风险评估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chao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现代控制理论、人工智能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提升车辆自主行驶能力和行驶安全性为目的的汽车智能化已成为车辆工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为充分挖掘智能车辆“类人”特性,开展对动态环境下周围车辆的运动预测以及智能车辆的碰撞风险的深入研究,以提高车辆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水平。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电动汽车的感知、决策与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2016YFB0100905)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机共驾型智能汽车险态驾驶行为多维态势感知与预警机理研究”(cstc2018jcy AX0422)的部分研究内容,对高速公路复杂场景下周围车辆的驾驶行为辨识、轨迹预测以及智能车辆的碰撞风险评估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GMM-HMM的周围车辆驾驶行为辨识研究。结合NGSIM数据集,通过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对周围多车驾驶行为下的观测特征值进行聚类分析,以聚类结果为依据实现对各驾驶行为下的统计学描述,并利用隐马尔可夫(Hidden Markov Model,HMM)建立以概率作为结果输出的多分类驾驶行为辨识模型,通过对被辨识车辆观测数据的处理实现连续驾驶行为的辨识。(2)考虑驾驶行为的周围车辆轨迹预测模型研究。针对驾驶场景复杂、影响因素多以及轨迹预测模型准确度要求高等问题,充分挖掘影响车辆运动轨迹的影响因素并提取周围车辆的轨迹信息,在轨迹预测模型框架下,以NGSIM行驶轨迹数据为驱动,同时充分考虑周围车辆驾驶行为的变化,利用长短时记忆网络和混合密度神经网络建立车辆轨迹预测模型。(3)基于场强理论的智能车辆碰撞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综合考虑“人-车-路-环境”多因素对行车风险产生的影响,采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出不同因素对行车碰撞风险的影响程度;引入物理场中的场强值来描述各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同时将预测的周围车辆轨迹以场强形式进行描述,搭建高速道路环境下的车辆碰撞风险评估模型,以实时获取车辆行车风险指数,实现智能车辆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碰撞风险感知。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我国的隧道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很多隧道在投入运营后,隧道的支护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衬砌结构混凝土的裂损,渗漏水等现象,降低了隧道的使用寿命,严重的甚至影响正常运营。富水段的隧道衬砌结构不仅要承受围岩压力还要承受一定的外水压力,当排水系统发生堵塞时,会造成地下水位增高,引起衬砌受力条件的改变,加大衬砌的损伤程度。由于地下环
SBS改性沥青以其优越的路用性能在道路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SBS改性剂价格高昂,有些沥青厂商以次充好,用一些废旧的橡胶充当SBS改性剂来使用,或者通过添加外加剂来缩减SBS改性剂的用量,所以SBS改性沥青的质量监管也是困扰交通行业的难题,常规的三大指标检测SBS改性沥青的质量,存在试验周期长、人为干扰大、准确度低、费时费力等诸多问题,不能便捷快速的完成检测。多年以来各国交通行业科研工作者进行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提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伴随城市道路隧道的数量相应增加,各种不同线形类型的城市道路隧道不断涌出。为避免拆迁、克服不利地形的影响和减小对城市景观的破坏,城市道路小半径曲线隧道应运而生。城市道路隧道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交通出行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它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隧道因其为狭长的密闭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燃烧物会产生高温和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这些物质会在
我国沿海地区高速公路建设要通过大量深厚软土地基,在长期运营中出现了大规模桥头跳车问题,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和舒适性,加之其车流量较大不便采用传统的断通开挖形式进行维修,需要一种全新的针对深厚软土地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治理的技术方案。论文以“甬台温高速温州段大修EPC项目”为工程实例,以项目全线桥头跳车治理为背景。通过加固桥头地基和限制侧向位移的形式控制沉降,提出一种治理深厚软土地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的技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大跨度斜拉桥的建设越来越多。而斜拉索在长期荷载和外界环境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PE破损开裂、钢绞线(或钢丝)锈蚀严重甚至拉索断裂等病害严重危及桥梁安全。为延长斜拉桥的使用寿命,需要对拉索进行更换。在斜拉桥不中断交通换索施工过程中,在缺索运营的状态下,如何保证其安全,分析其全桥的安全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本文针对斜拉桥在换索施工过程中交通荷载和外界环境不利因素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越来越多的大跨桥梁修建于复杂风环境下的深山峡谷地带。但随着桥梁跨径的逐渐增大,桥梁结构也越来越轻柔,刚度不断减小,结构对风作用更加敏感。此外,根据有关实测数据分析,山区风速是一个随机的非平稳过程,具有较强的非平稳特性,如果仍按照传统平稳风速模型来分析桥梁抖振响应就会引起较大误差。因此,本文基于山区大跨桥梁的非平稳风速模型对模拟出的风速时程进
深中通道是横跨深圳、中山两地,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一流超大集群工程。主体工程沉管隧道采用双向八车道技术标准,总长6845m,沉管段5035m,采用钢壳混凝土结构,标准管节断面跨度46m,最深处达35m,技术指标和工程规模在水底隧道领域均属世界领先水平。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采用了钢壳结构、预应力对接、半刚性接头对接等多种新型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法,隧道为两孔一管廊超大跨结构,高跨比0.23,结构趋
软弱破碎地层中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时,因围岩自稳能力非常差,极易发生坍塌、冒顶等事故;而管棚预支护是一种有效抑制围岩变形、确保施工安全的常用辅助措施。鉴于此,本文以渝怀铁路涪秀二线新桐子岭隧道为依托,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浅埋偏压隧道中的管棚做了进一步研究,得到了管棚的受力特征及管棚环向布置范围、外插角、循环钢管长度、加固区渗透系数等对预支护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理论与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响应国家装配化施工及推广钢结构的趋势和要求,日益推广应用。预制-现浇集束群钉剪力键作为其中重要传力构造,其破坏模式、承载机理、传力机制等对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影响显著,亟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依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双非耦合结构行为及计算理论研究”(cstc2018jcyj AX0509)项目,开展了栓钉排数为主要研究参数的4组9个试件预制-装配集束群钉剪力键推出试验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广泛应用于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桥面体系。繁重交通流作用下使得顶板产生了大量疲劳裂纹。采用重焊修复顶板-纵肋贯通形疲劳裂纹,在不影响车流通行量的同时有效解决钢桥顶板裂纹缺陷。文章通过有限元数值建模,模拟了顶板-纵肋初始角焊缝焊接成型;参考DVS1709指南,文章实现了顶板-纵肋重焊修复过程;分析了顶板加工成型后及重焊修复后的疲劳寿命。基于热弹塑性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热源加载及冷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