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彼得·纽马克提出的隐喻翻译的相关理论,从语言、文本类型和文化等角度探讨中国官方言论中隐喻语句的翻译,阐述和分析与此特殊文本中的隐喻相切合的几种翻译方法和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旨在摸索出把中国官方言论中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国家、并能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和效果的适宜途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其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他认为隐喻是指“以他物之名名此物。”(董宏乐, 2005: 21)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把隐喻从单纯的修辞学范畴提升到了认知层面,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格、文学的缀饰,而且还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其本质可概括为“通过某物来理解和体验他物。”(Cortazzi, 2001: 57)在隐喻构成中,最重要的两元素是喻体和喻意。而官方言论既有科学语言分析论证客观严谨的特点,又有文学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感染色彩浓厚的特征,属于祈使功能的文本。为了将文中抽象的、难以感知之处转换为人们易于理解和把握的内容,并使之更好地认识和接受所宣扬的政治信息和立场,隐喻,通过搭建起将未知联系到已知的桥梁,成为了官方言论发出者的最佳选择。“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它给译者呈现多种选择方式。”(Newmark, 2001a: 113)受传统隐喻观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文学文本中隐喻的翻译,而在很大程度上并未顾及非文学文本中隐喻之翻译。另外,对于国内来讲,人们更多地研究了英语隐喻翻译成汉语的论题,而忽视了汉语隐喻引入到英语国家的情况。本文作者尝试将这两方面的缺失联系起来,回顾、分析了关于隐喻及其翻译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正式公布的中国官方言论的翻译资料中筛选了数十个比较典型的隐喻译例,中英对照、分门别类地加以详细论述。总共提出了三种涵盖范围较广的翻译策略,分别是: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二者之结合。其中原喻体、文化因素和是否合理地传递了原文的基本意义和效果是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的最重要的因素。总之,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官方言论中隐喻语句翻译的探讨,试图说明隐喻之种子可以通过切合的方式在异国的土壤上存活壮大,并借此打开一扇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