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鉴定及侵染过程中小檗NPR1基因的表达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Pst)侵染引起的一种重大生物灾害,严重威胁着中国小麦安全生产。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条锈菌新小种的产生是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的根本原因,而有性生殖是产生新小种的最主要途径。国内外近期研究证实,小檗和十大功劳(全世界仅报道1种)是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的转主寄主。中国一些地区分布的感病小檗在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中不仅可以提供初始菌源,并在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产生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而十大功劳属植物是否可以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尚无研究报道。新疆流行区作为中国小麦条锈病的一个独立流行区,广泛分布有不同种类小檗,但该地区小檗是否可作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目前鲜有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十大功劳与新疆流行区小檗的种类与分布,鉴定可作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的十大功劳与小檗种类。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中国小麦条锈病全面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指导意义。
  条锈菌与小麦互作已经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而条锈菌与小檗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报道较少。NPR1是植物调控防卫反应的一个关键基因,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获得小檗NPR1基因(BhNPR1),并对BhNPR1及其下游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小麦条锈菌与转主寄主小檗的互作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
  1.明确了调查地区十大功劳种类多,生境多样。通过对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江苏南京、河南郑州等省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区十大功劳的调查,经生物学鉴定发现这些地区分布有19种十大功劳,其中已确定生物学种的有10种,分别为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宽苞十大功劳(M. eurybracteata subsp. eurybracteata)、小果十大功劳(M. bodinieri)、十大功劳(M. fortunei)、长柱十大功劳(M. duclouxiana)、小叶十大功劳(M. microphylla)、亮叶十大功劳(M. nitens)、安坪十大功劳(M. eurybracteata subsp. ganpinensis)、网脉十大功劳(M. retinervis)、长阳十大功劳(M. sheridaniana);由于调查时无花和无果无法鉴定到种的未知种9种,包括甘肃2种、四川1种、贵州1种、湖北1种、广西1种,南京1种,郑州1种,德国1种。
  2.鉴定明确不同种类十大功劳对小麦条锈菌感、抗性不同,差异较大。通过接种小麦条锈菌担孢子对9种十大功劳进行鉴定,发现小麦条锈菌可以在十大功劳、安坪十大功劳和长阳十大功劳等3种十大功劳上完成有性生殖,产生的锈孢子能侵染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并产生夏孢子,表明这三种十大功劳可以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阔叶十大功劳、网脉十大功劳、四川未知种等3种十大功劳对小麦条锈菌中度抗病,表现为接种小麦条锈菌担孢子后,只产生侵染斑,不产生锈子器,不能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小果十大功劳、长柱十大功劳和小叶十大功劳等3种十大功劳经过三次重复接种试验,仅产生轻微侵染斑或不侵染,对小麦条锈菌表现为高抗或免疫反应,不能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
  3.调查明确新疆主要麦区分布小檗种类有3种,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均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本研究在新疆春麦种植区阿克苏地区和冬麦种植区乌鲁木齐、奇台、昌吉、伊犁等地开展调查小檗属植物,经鉴定这些地区分布有喀什小檗(Berberis kaschgarica)、黑果小檗(B. heteropoda)、红果小檗(B.nummularia)。其中伊犁地区、昌吉州地区小檗分布点较多,黑果小檗是地理分布较广的小檗种类。用小麦条锈菌担孢子接种3种小檗鉴定发现,小麦条锈菌在3种小檗上均能完成有性生殖,产生的锈孢子可以侵染小麦品种铭贤169产生夏孢子堆,证实这3种小檗均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
  4.研究发现了BhNPR1及下游多个病程相关基因不受条锈菌侵染诱导表达,表明这些基因不参与对条锈菌的防卫反应,这可能是导致小檗先天免疫缺陷而成为多种锈菌共同的转主寄主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条锈菌担孢子侵染小檗的组织学特征,确定了二者互作的关键时间节点。进而通过克隆小檗NPR1基因(BhNPR1)并对BhNPR1及其下游病程相关基因在小檗响应条锈菌担孢子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与小麦NPR1基因受条锈菌夏孢子侵染诱导后的表达趋势不同,BhNPR1在条锈菌担孢子侵染小檗过程中保持稳定。NPR1下游的病程相关基因BhPR5和BhPDF1.2a在条锈菌侵染小檗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也不明显,而BhPR1和BhPR2则显著上调表达。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该研究应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以大麦为模式作物,旨在建立一套简单、快速、有效的BYDV抗性检测和抗生基因型筛选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大麦BYDV抗生检测的较为有效的带毒蚜虫饲养和管理方法,通过这一方法生产的带毒蚜虫数量多、传毒率高且无病毒交叉感染;(2)建立了以BYDV基因组为探针的定量斑点杂交的抗性检测方法,能够定量地检测大麦对BYDV的抗性水平,大麦幼苗的
针对胡萝卜老株采种种株管理粗放、后期易出现早衰和种子质量差、产量低等问题,该试验研究了种株整枝方式和喷施KHPO对胡萝卜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通过对胡萝卜种株光合特性、形态发育的调查测定,对种子的产量、千粒重、发芽活力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分.
学位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植物提取修复技术利用超积累植物削减或去除土壤重金属总量,是目前应用前景较好的一种绿色修复技术。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是我国特有的镉/锌超积累植物,其地上部积累镉、锌可高达9000mg kg-1、29000mg kg-1(DW)而不表现出明显的毒性症状,是重要的植物修复材料。烟酰胺(Nicotianamine,N
学位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镉(Cd)污染,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最近的相关研究开始关注污染土壤中的生态功能。作为土壤氮(N)循环功能的重要过程,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淹水条件下Cd对水稻土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却忽略了水稻土干湿变化的影响。其次,研究表明Cd对硝化、反硝化微
学位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需硼量高,对缺硼敏感,受土壤硼营养丰缺的影响较大。同时,油菜是喜磷作物。我国油菜主产区多数土壤既缺硼又缺磷,油菜施用硼肥和磷肥作用及其营养效应都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硼磷互作的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油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的硼、磷肥施用量,探究硼和磷互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土壤有效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由于其极易被土壤中的金属离子固定,导致土壤中供植物直接利用的有效态磷很少。为此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挖掘植物自身的磷高效潜力以及通过遗传学手段改良其磷吸收效率对缓解植物缺磷现状有重要意义。油菜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种植范围均较广的油料作物,其中尤以甘蓝型油菜为主。油菜对缺磷敏感。本研究首先收集前人根据自然群体筛选出的甘蓝型油菜磷高低效种质资源共30个品种,在此基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利用在江苏无锡水稻/小麦轮作系统进行的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升高(FACE)试验的土壤、水稻和小麦秸秆材料,采用实验室CO2浓度(360-400μ11-1)和高CO2浓度(1000μ11-)条件下淹水25℃培养,研究FACE处理引起的土壤有机碳数量变化对土壤CO2和CH4排放产生的影响;FACE处理对水稻和小麦秸秆组成成分及其分解
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全球关注。本工作采用田间原位红外分析(IRGA,infra-red CO2 gas analyzer)、分根生长箱培养、静态箱采样、气相色谱(GC,gas chromatography)、同位素质谱等技术,依托中国FACE(Free Air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试验平台,以CO2浓度(Ambient; FACE,Ambient+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