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开始发生转换。它不再是单纯的收藏与展示空间,而是成为以大众利用和教育为目的,对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展出,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公众教育机构。“教育”不仅是其基本功能之一,同时也是其目的之所在。因此,作为公众教育机构,博物馆如何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通过藏品的展示及其相关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与完善引领观众进入艺术世界,进而创造观众属于自己的美感经验,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大博物馆必须重视的课题。青少年美术课程的开发与推广作为博物馆公共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倍受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重视。相比起来,诸如美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来说,其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而且也有着比较丰富和系统的课程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与规模逐渐呈高速扩展期,随着硬件条件的提高,国内博物馆对青少年美术课程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视,诸如中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都有着比较成熟的系列课程。山东博物馆建立至今已有62年的历史,馆藏丰富、类型多样。新馆建成之后,针对青少年群体和中小学校的普及性教育和专题性教育也更趋丰富,但其自主开发的13例常规活动也存在着缺少长期规划和设计、针对性不强、对馆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充分、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青少年美术课程案例的阐述分析,以及对山东博物馆建设、教育课程状况和青少年观众参与活动反馈的调研分析,找出其在青少年美术课程建设及审美教育中的不足,尝试利用馆内教育资源,开发以认知、技能和情感发展为目标的青少年美术课程,充分调动和发挥其辅助补充学校审美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以期为其他地区博物馆的青少年美术教育提供具体有效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