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沿革、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方语言、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及人文心理素质,从而决定了各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和多姿多彩的艺术形态。民歌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演唱风格和润腔技巧上也是凭着各自的独特和无穷的韵味儿而绽放异彩。从西部民歌大赛的举行到2006年“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的加入,来自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民间歌手将他们族群的神奇而美妙的声乐艺术及作品呈现给海内外亿万观众,让世人来了解和理解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爱、他们的智慧和精神。昌黎县地处燕山脚下、渤海之滨,今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所管辖,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地秧歌、民歌、吹歌被昌黎人誉为“三歌(三宝)”。昌黎民歌作为冀东民歌的主要部分,形成现在的演唱风格及润腔技巧,是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昌黎人民文化创造的积淀,也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昌黎民歌以现实生活或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以“上挑下滑”的凸显“老奤儿”方言的旋法特点,以婉转细腻且诙谐幽默的演唱风格,更以衬词和舌尖嘟噜音及喉颤等演唱技巧的巧妙运用,愉悦着世世代代昌黎人民的生活与劳作,展示着昌黎人的智慧与坚韧不拔,并为后来二人转、评剧、地方皮影、大鼓等艺术注入了大量音乐元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唐山地区公署和昌黎县基层文化工作者,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使昌黎的民间音乐得以绽放异彩,昌黎民歌王曹玉俭也因演唱“拣棉花”、“茉莉花”、“绣灯笼”、“红月娥作梦”等优秀的昌黎民歌而在全国名噪一时。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审美的变迁,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昌黎地处京畿之地,交通要塞,外来文化渗透影响更为广泛,曾经辉煌的昌黎民歌渐渐走出百姓的文化餐饮行列,出现传唱后继无人的窘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积累着人类的智慧和结晶,贯穿了一条抵御时间销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进全民的文化自觉,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及世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护民族精神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为重要的文化手段。”笔者将昌黎民歌的演唱风格及润腔技巧作为硕士阶段的研究课题,目的在于根据前人整理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老民歌艺人的演唱录音和现在民间歌手及一些专业歌手对昌黎民歌的演绎,进一步分析研究昌黎民歌的艺术精髓和美学价值,为昌黎民歌的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尽一份力,让这朵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更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