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电感忆阻型混沌电路及其特性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1983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忆阻器是第四种基本电路元件,因其功耗低、速度快、又有可扩展性且是纳米尺寸器件等特征,在新型存储器、人工神经网络、非线性混沌电路系统等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在混沌电路系统领域,运用忆阻器设计的混沌电路被广泛研究。由于忆阻器特有的非线性特征,相比较于其他混沌电路,含忆阻器的混沌电路具有更简单的电路结构和更复杂的动力学行为。混沌电路中电感元器件的存在使得电路难以集成化,故寻求设计结构更简单,不含电感元件的忆阻混沌电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研究不含电感元件的忆阻混沌电路设计及其动力学特性,并完成相应的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硬件电路实现。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如下:(1)为了避免电路中电感元件的出现,设计了一种基于电流反馈运算放大器的双磁控忆阻混沌电路。该电路仅包含五个电子元器件,电路拓扑结构十分简单,不含电感。通过数学建模建立了四阶常微分方程组,分析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该系统能产生周期、混沌、拟周期等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并通过对系统参数的调节,系统可产生多翼吸引子和暂态混沌现象。改变忆阻器的初始状态,可以观测到系统具有多稳态现象。对系统进行Multisim仿真可以得到与Matlab数值仿真一致的结果。(2)在不依赖于电路系统中非线性函数模块的情况下,为了呈现出翼数可变和卷数可变吸引子的特性,设计了一种简洁无电感忆阻混沌电路。该电路由一个电流反馈运算放大器和两个忆阻器及两个电容构成,仅包含五个电子元器件。通过数学建模,采用常规的非线性分析手段,例如相轨图和李雅普诺夫指数谱以及分岔图等详细研究了电路参数变化时系统的基本动力学行为,通过调节系统控制参数,该系统可实现多涡卷吸引子与多翼吸引子的任意切换,且同时伴随有暂态混沌现象。此外,还研究了系统依赖于忆阻器初始状态的多稳态,结果表明系统对忆阻器初始值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最后,通过对硬件电路进行搭建与实验。其实验结果与数值分析一致。
其他文献
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取得一部分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整合
为厘清人口因素对日本铁路运营商生产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规模相对接近的100家日本铁路企业,利用自2012年度至2016年度的面板数据,分两阶段分析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其沿
性别是生命科学的重大命题之一,性别决定及其调控机制一直是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之一。脊椎动物中发现有遗传型(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GSD)和环境型(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ESD)两种性别决定方式。Dmrt1是Dmrt家族的一员,被认为是第一个参与无脊椎动物向人类性别分化的保守基因,是精巢形成及发育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视觉享受需求的增加,相关电子设备的消费也逐日增多,极大地推动了近眼显示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中极具代表的就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多塔悬索桥由于跨越能力强且可有效减小锚碇尺寸、减少资源占用,成为大跨径桥梁最有竞争力的桥型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中塔缺乏边跨主缆的有效约束,在最不利荷载工况下多塔悬索桥会因为结构竖向刚度不足而产生过大的竖向挠度。增加中塔刚度可以减小结构的竖向变形,但可能导致主缆与鞍座之间的抗滑移安全性能出现问题。双缆结构能有效增加多塔悬索桥的结构刚度,但同样面临主缆与鞍座之间的抗滑移安全、结构体系理论研
隐蔽通信作为解决无线通信安全问题的新兴技术,不仅能够隐藏传输的秘密信息,更能隐藏通信过程,因此成为近几年无线通信安全的热点研究问题。国外针对隐蔽通信的研究侧重于一
近年来,随着手机等便携电子设备的普及,无线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变得广泛起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小型无线网络,即无线体域网。由于应用于无线体域网的电子设备位置非常
汽车的NVH直接影响汽车的舒适性,随着人们对汽车NVH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发动机的振动噪声问题也逐渐成为国内发动机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要方向,如何准确、快捷的识别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是控制发动机噪声的重要前提,是改善汽车舒适性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发动机噪声信号是多个激励源产生的混合信号,传统的数学工具难以实现对指定激励源的准确分析。盲源分离算法在识别机械振动、故障诊断及噪声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空
随着现代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光通信系统的容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片上光通信领域,全光信号处理和光电子集成器件必然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集成器件具有尺寸
随着当前天气情况的复杂度和突发度的增加以及电子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各种交通应用场景需要更为有效的图像去雾系统来应对日益增加的潜在交通事故的风险。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