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横断面调查,全面了解抽动障碍患儿的成年预后情况,以及成年抽动障碍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就业情况、抽动症状特点、合并症、治疗以及诱发或加重的相关因素。2.通过对成年纳入对象的回顾性调查,明确其幼年相关因素的暴露情况,探索与成年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指导幼年抽动障碍的临床治疗。方法:本课题所收集的病例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韩斐大夫的门诊病人。选取初次就诊时间为2010-1-1至2019-12-31、且至2020-12-31满18周岁的抽动障碍患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结合临床与文献研究自编《成年TD病例随访表》(含成年后有抽动障碍的症状及成年后无抽动障碍的症状两部分),并将其录入到“问卷星”小程序中,制成线上回访表,以电话回访的方式填写问卷、收集资料。将成年后仍有症状者作为病例组,成年后未见症状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幼年期相关暴露因素,包括患儿性别、抽动障碍首发年龄、抽动障碍家族史、中药治疗时长、初诊时发声性抽动、初诊YGTSS评分分级、合并症、幼年期治疗结果、幼年期反复呼吸道炎症、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性格急躁易怒共11个危险因素,从而得出影响TD患儿成年预后的危险因素。同时调查统计成年后仍有症状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就业情况、抽动症状特点、合并症、治疗以及诱发或加重的相关因素,以全面了解成年TD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最终纳入研究534例,其中病例组262例,男217例,女45例,男女比例为4.84:1;对照组272例,男230例,女42例,男女比例为5.48:1。病例组年龄在20~27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62;对照组年龄在20~26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48。2.在534例研究对象中有272例于成年后未见症状,占50.94%。262例于成年后仍表现出抽动症状,占49.06%;其中210例症状较幼年时期缓解,占39.33%(534),80.15%(262);17例表现为同幼年时期相似的症状,占3.18%(534),6.49%(262);2 例症状较幼年时期加重,占 0.37%(534),0.76%(262);33 例为成年后复发,占 6.18%(534),12.60%(262)。3.在262例成年患者有159例表现面部的抽动,占60.69%;其次为发声性抽动,有110例表现为发声性抽动,占41.98%;82例表现为头颈肩部的抽动,占31.3%;64例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的抽动,占24.43%;17例表现为复杂性抽动,占6.49%。根据耶鲁量表评分分级,244例为轻度,占93.13%;15例为中度,占5.73%;3例为重度,占1.15%。4.经单因素筛选得出抽动障碍家族史、中药治疗时长(年)、发声性抽动、YGTSS评分分级为中重度、合并症、幼年停止治疗时仍有症状、反复呼吸道炎症、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性格急躁易怒9条因素影响成年期预后(P<0.05)。将以上9条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抽动障碍家族史OR(95%CI)=3.54(1.40-8.96),P=0.008;YGTSS 评分分级为中重度 OR(95%CI)=2.91(1.79-4.75),P<0.001;幼年停止治疗时仍有症状 OR(95%CI)=20.35(12.30-33.68),P<0.001;反复呼吸道炎症 OR(95%CI)=2.34(1.41-3.86),P=0.001;父母性格急躁易怒 OR(95%CI)=3.13(1.74-5.64),P<0.001。提示抽动障碍家族史、YGTSS评分分级为中重度、幼年停止治疗时仍有症状、反复呼吸道炎症、父母性格急躁易怒为影响抽动障碍成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抽动障碍家族史、YGTSS评分分级为中重度、幼年停止治疗时仍有症状、反复呼吸道炎症、父母性格急躁易怒与成年后是否伴随抽动症状相关。2.在幼年时期经过一定治疗,绝大部分患者的成年预后较为良好,并且一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后症状可明显缓解。3.成年抽动障碍患者的抽动表现基本为幼年时期相关抽动症状的延续。4.相当一部分成年患者反馈其情绪较同龄人易紧张,容易出现焦虑等,成年TD患者的情绪问题仍然值得关注。5.对幼年抽动障碍的临床指导:重视对存在抽动障碍家族史、病情重、反复呼吸道炎症或父母性格急躁易怒的TD患儿的治疗;重视对患儿母亲情绪的疏导;重视对呼吸道炎症的治疗;重视幼年期治疗结果,幼年期治疗不完全遗留的症状仍然可迁延至成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