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末到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股市又一次上演了“过山车”行情,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许多投资者还没有从疯狂中清醒就已经坠入绝望的深渊。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下滑的宏观形势下,投资者对转型和改革的一致预期催生了前半段资本市场的狂欢。但是,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资本泡沫最终还是要破裂,杠杆资金和媒体舆论成为本轮行情的“催化剂”。“暴涨”“暴跌”背后暴露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种种缺陷,同时也折射出了投资者非理性的一面。在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由于心理和认知偏差的存在使其只能采取有限理性行为,这将造成市场的非有效和资产价格对内在价值的偏离,进而导致市场出现整体性的系统偏差。这种偏差反过来又会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理性判断,导致认知偏差和心理偏差得到自我强化,最终形成反馈机制使资产长期偏离内在价值。基本面和宏观经济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股市的长期走向,然而股市中短期的波动还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心理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论述了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心理偏差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响机制,并选用描述投资者心理的六个指标(三个直接指数,三个来自市场的间接指数—成交量、市盈率、新增开户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描述投资者心理的投资者信心指数。通过该指数与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在2008年4月-2015年10月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投资者信心指数与股指走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在股指走势出现反转的时候具有一定超前性,信心指数可以用来帮助确认市场顶部或底部。在市场大幅下跌或大幅上涨的时候,投资者会出现非理性行为,表现为信心指数的波峰和振幅要大于对应时期的股指特征。建立带有宏观经济比较变量的VAR(3)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投资者信心变化与股指波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信心指数一个标准差扰动对股指收益带来的冲击是显著的,其冲击力能够持续9个月,并在第2个月时达到峰值,高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心理因素的影响力要逊色于实体经济因素与金融因素的影响力,进一步证明了短期内投资者心理变化是影响股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通过GARCH模型证实信心变化与股指收益波动之间存在正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