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黎吹歌是昌黎大地上一枝绚烂多彩的民间艺术奇葩,它属于冀东吹歌范畴,是吹歌艺术中的佼佼者,数百年来流行于冀东大地,经久不衰。它不仅是昌黎民间文化的珍稀瑰宝,凝结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昌黎县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与抚宁相邻,西与卢龙接壤,南临渤海,北倚燕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当地民风淳朴,土地肥沃,百姓物质生活富足,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县。在这片美丽富饶土地上生活的昌黎人,用他们独特的地方方音,高超的吹奏技艺,演奏着昌黎吹歌,那优美的旋律,柔和的曲调,那浓郁的乡土气息,纯正喇叭味儿和“老齑儿”味无不让吹者动情,让听者倾心。昌黎吹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不仅受劳动人民喜爱,而且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吹歌伴奏的昌黎地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黎县政府非常重视昌黎吹歌的传承工作,开展的大力打造“昌黎三歌”(昌黎民歌、昌黎地秧歌、昌黎吹歌)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给昌黎吹歌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昌黎县文艺工作者和吹歌老艺人,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对带有封建迷信、颓废色情的部分吹歌,进行了批判地继承,搜集整理出传统吹歌100余首。以马喜华为代表的昌黎吹歌艺人吹奏的《一枝花》、《老关调》、《句句双》、《满堂红》、《金蛇狂舞》等优秀作品与昌黎地秧歌一起多次参加了国家、省、市电视台的组织表演比赛和节目录制,并在全国文艺汇演中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和评委赏识,多次获奖,昌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笔者祖籍昌黎,父亲是制作喇叭的艺人,与吹歌艺人交往颇多,自幼耳闻目染,对吹歌这门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儿时曾师从吹歌名家李善惠、马喜华老艺人,深得其妙,受益匪浅。十七岁时,吹奏的一曲《金蛇狂舞》打动了主考老师,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南戴河师范学校(原河北抚宁太和寨师范学校)音乐班。师从马喜华老师时,经常参加群众文娱活动,成为昌黎县第一位小有名气的女吹歌手,并多次获奖。毕业后曾在秦皇岛市某中学当音乐教师,后调入教育局招生办做领导工作。出于对民间艺术的钟情,对家乡吹歌的喜爱,笔者对昌黎吹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的重点是昌黎县城、新集(西新庄、丁村)、马坨店(前马坨)、大夫庄(大林上、小林上)、皇后寨、施各庄(巢庄)、刘台庄、茹河一带。搜集了大量有关“过门”、“曲调”、“曲谱”的音频视频影像、文献参考、照片图文等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实地采风,曾多次与昌黎吹歌演奏艺人进行访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探索。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序言简要介绍了昌黎吹歌的基本概念、起源、价值、探索途径和目的;第一章介绍了昌黎吹歌的发源地昌黎县的地理位置、区域文化人文环境和演奏昌黎吹歌的乐器及吹歌的发展阶段;第二章是对吹歌门派、曲目类别、内容题材、演奏形式、演奏技巧的阐述;第三章对昌黎吹歌的特点、曲调来源与类别和与昌黎吹歌相配合的打击乐进行了分析论述;第四章从保持艺术生命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坚持不断创新方面对传承和弘扬昌黎吹歌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结语对全文作了总结,对昌黎吹歌的发展作了展望。昌黎吹歌是昌黎人民创造的,昌黎人民创造的昌黎吹歌丰富了民间艺术宝库,活跃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昌黎人,为家乡有这样的文化遗产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把家乡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知道昌黎吹歌,懂得昌黎吹歌,喜爱昌黎吹歌。让昌黎吹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永葆青春,发扬光大,传遍全国,走向国际文艺舞台绽放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