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牍是以文字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的工具。它以特定的形式、语言,实现人际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书牍是了解一段过往历史的钥匙,通过它,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感受社会交往中的人的行为特征、思想面貌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汉代书牍为研究对象,运用传世文献以及出土简牍,对其进行全面考察。研究时间从高祖刘邦建汉(公元前202年)到曹丕代汉(公元220年)共4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对书牍概念的界定舍弃了传统的依据文章风格、体裁和式样的文体学来定义的观点,认为书牍是致书人以个人身份,代表个人意志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文书,具有私人化、隐秘性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亲友之间往来的书牍,又包括吏民上书皇帝的“诣阙之章”以及民众写给郡守县令及中央公卿的书记。(本文不讨论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书牍:遗书、劝降书、匿名信)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考察汉代书牍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书牍在汉代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前提条件。汉代文教事业的迅速发展、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文字的简化以及简牍、纸张等书写载体的应用,促进汉代整体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中识字人数的增加,书籍和书写工具的增多以及社会下层民众中文字书写能力的提高。其次,受商品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汉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远离乡土、与亲友分离必然产生对远距离信息传播的需求。在汉代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文字所具有的能够穿越时空表情达意的功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为人们架起沟通的桥梁。
第二章、第三章根据汉代传世文献及出土简牍中的资料,从文献利用的角度切入,对其进行分类。本文运用文化哲学的研究成果,将书牍分别放置在日常交往领域与非日常交往领域中分类。日常交往书牍主要应用在以血缘和天然情感为纽带的亲人和朋友之间,包括日常性的情感交流书牍、信息传递书牍、请托书牍、赠物书牍等;应用于社交礼仪中的庆贺书牍、送行书牍、问疾书牍、介绍书牍和报书等;专门以劝勉、教诫他人为旨趣的教诫书牍。非日常交往书牍是民众就政治生活中的事宜与各级行政长官乃至辛.帝交流的书牍,包括关系国家事务的书牍和关系个人事务的书牍。由于传统观念认为非日常交往书牍为公文,本文在对其分类之前,以吏民的诣阙上书为例进行了辨析。首先指出汉代“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以及汉代国家鼓励民众进言进谏的制度,为民众进入非日常交往领域提供了条件。其次从现代公文概念、文体学著作、文体类别、交付渠道、回复方式等方面考察吏民诣阙上书与公文性质不同,应属于书牍。
第四章考察书牍的形制特点。书牍的形制指在书牍交际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约定俗成的制作和书写样式。日常交往书牍的篇幅简短而非日常交往书牍篇幅不限;书牍的称谓中遵循“卑己尊人”的交往原则,对称用尊称,自称用谦称;书牍载体的长度为“汉一尺”:书牍中祝愿词是向对方表达美好祝愿的吉语。
第五章考察汉代书牍的内容特征及助能。尽管汉代书牍是由存在着各种差异的不同个体写成,在内容、语言上显示着各自的特殊性,但是作为时代的产物,千差万别的书牍还是拥有一些普遍性的特征。首先,日常交往书牍内容包含的信息量较少,局限在人们的日常事务内:而非日常交往书牍信息量较多,内容以政治生活中的事件或政治问题为主。其次是日常、非日常交往书牍中教诫劝谏内容众多,它与汉时代政治制度、民众的精神风貌有密切联系。书牍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实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汉代书牍在实现最基本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功能的同时,还显示出一定实用性功能、干禄功能、立言功能。
第六章考察书牍中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状况。首先,书牍载体长度“一尺牍”反映了汉代制度致力于保障民众“齐民”身份的努力。其次,书牍示敬方式(包括尊称与具礼)在汉代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演变轨迹,反映出汉代社会关系的变化。西汉到东汉中期书牍中的示敬方式与东汉后期相比较,存在着形式由相对单一到逐步多样化的演变,此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关系中等级化逐步加强的特征。再次,书牍中反映出汉代人际交往中具有如下特点:继承了先秦礼仪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金钱、物质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运用书牍交往的规范性。最后,书牍中反映的民众精神世界。其一,西汉时期,书牍正文起首的吉语祝愿词“善毋恙”、“毋恙”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汉代巫风盛行的反映。东汉时期,吉语祝愿词呈逐渐减少之势,这是东汉中后期民众中宗教信仰逐渐盛行的结果。其二、东汉中后期的书牍中反映出士人退守的人生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