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从生态学和防治角度入手,对紫薇新害虫——紫薇梨象的种群空间格局、防治和预测预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室内测定、林间调查、室外观察等多种试验方法,研究并总结了紫薇梨象在空间分布特点、预测预报方法以及防治技术等。结论如下:通过林间对紫薇梨象分布调查,根据聚集度指标法计算出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的聚集度指标。结果表明:紫薇梨象成虫在盛发期的种群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型,该虫在树体的东面分布稍多,其次分别为南部和西部,北面分布最少;紫薇梨象在紫薇上的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紫薇的中上部,越向上虫口密度越集中。通过对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地学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6月4日、6月16日、6月29日、7月25日和8月22日5个时间的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高斯模型、线性模型、高斯模型和线性模型,而在7月12日和8月7日为随机模型。紫薇梨象成虫种群总体上为聚集分布,且成虫种群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在不同时间的空间相关范围即变程在1.68~9.79间变化。通过野外不同植物物候期的观察和对林间紫薇梨象成虫种群的调查,对紫薇梨象的物候预测等发生期预测方法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成虫始发期与苦楝和红王子锦带盛花期相吻合,成虫出现高峰期在木槿花盛花期,成虫发生末期与木芙蓉开花初期一致;成虫产卵始发期在黑心菊的盛花期,产卵高峰期在栾树花期和随意草、木槿盛花期,产卵末期在木槿盛花末期;幼虫始发期在国槐、美人蕉盛花期,幼虫出现高峰期与红瑞木果实成熟挂果期以及温室茶梅、三角梅花期一致,幼虫发生末期在石榴盛花期;化蛹始期为垂丝海棠花末期,化蛹高峰期与猬实盛花期和紫花苜蓿花初期一致,化蛹末期与女贞、合欢盛花期相吻合。室内设定16,21,25,28和30℃共5个温度,测定了不同恒温条件下紫薇梨象蛹的发育历期,在测定的温度范围内,蛹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00℃,有效积温为114.70度。根据泰安近3年(2009~2011)月均地表温度数据,使用小样本方法估算出月均地表温度的置信区间,利用有效积温法则,推算得出2011年紫薇梨象越冬代成虫初次出现日期范围为5月10日至21日,与2011年野外实测越冬成虫初次出现日期5月14日接近,测报结果较准确。观察分析了紫薇梨象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即在5月底到6月中旬成虫羽化,成虫数量逐渐增多,而7月上中旬数量急剧下降,7月下旬开始暴增持续到8月上旬,8月中下旬开始逐渐减少,9月上旬有上升的趋势随后又逐渐下降。经室内外试验结果显示,10%吡虫啉EC,20%氰戊菊酯EC和1%甲维盐EC的室内毒力效果较好,3种药剂在12h的LC50分别为1.52、2.87和1.16mg/L;24h的分别为0.593、3.513和2.524mg/L;48h的分别为0.407、6.094和5.985mg/L;72h的分别为10.68、4.286和5.441mg/L;这3种药剂在田间对紫薇梨象成虫的防治效果也较好,喷施10%吡虫EC啉3000倍液,20%氰戊菊酯EC8000倍液和1%甲维盐EC8000倍液10d后,紫薇梨象的田间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5%以上。应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紫薇梨象成虫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性信息素粗提液对雄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成虫为30头时的反应最高;雄信息素粗提液对雌虫也有一定的引诱作用,雌虫对20头的雄性信息素的反应最高。而且紫薇梨象雌性信息素引诱雄虫的总体效果稍低于雄性信息素对雌成虫的引诱效果。混合信息素粗提液对雌雄虫的引诱效果远低于雌、雄信息素单独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