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是延长病人生命、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存质量、预防艾滋病二代传播的主要措施,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进行免疫学、病毒载量和耐药基因型检测,旨在了解山东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群中HIV耐药现状,分析产生耐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延长病人寿命和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2年5~10月采集的山东省17地市所有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且治疗时间≥6个月的病人的抗凝全血,使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对采集的抗凝全血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使用荧光实时定量PCR(NucliSens EasyQ)方法对血浆进行HIV病毒载量检测,对其中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血样分别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方法,对HIV蛋白酶(PR)全长和部分逆转录酶(RT)基因进行检测,将扩增阳性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最后将所测序列提交美国斯坦福大学耐药基因数据库进行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的产生情况及其对各类药物敏感性的对比分析。将调查对象流行病学资料和血样实验室检测结果相结合,通过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截至2012年10月31日,全省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有1245人,其中抗病毒治疗时间≥6个月病人的有926人,本研究共采集治疗人群血样926份,其中7人流行病学资料丢失或不全,919例接受艾滋病治疗调查对象资料详细,符合纳入标准。对载量≥1000cp/ml的85份血样进行耐药检测,17例病人扩增失败(不计入耐药率的计算),共获得68例病人的耐药检测结果,其中有49例出现耐药突变位点,在产生耐药突变位点的样本中发现33例样本产生耐药,耐药率为3.7%(33/902)。在33例耐药病人中有22例服用核苷类逆转录酶药物(NNRT)的病人出现相关耐药突变位点,其中M184V突变在所有服用NRTI的病人中出现频率最高81.8%(18/22);在33例服用非核苷类逆转录酶(NNRTI)治疗方案的病人中36.4%(12/33)的病人出现V179D耐药突变位点,突变频率最高。从治疗效果上看,病毒抑制率为89.3%(821/919),治疗效果比较好;对耐药性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结果分析,发现耐药性的产生引起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和病毒载量上升;对治疗病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治疗年限、治疗方案和治疗亚型等进行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对年龄、性别、治疗年限、治疗方案等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性别和治疗年限是耐药突变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山东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中有49例病人产生耐药突变位点,其中有33例病人产生耐药,耐药率为3.7%,总体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2.本次研究中M184V和V179D出现频率最高,研究发现的突变位点均为常见耐药突变位点。3.山东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病毒抑制率为89.3%,抗病毒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4.单因素分析发现耐药性的产生引起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和病毒载量结果的上升。5.单因素分析未发现一般人口学特征、传染途径、治疗方案、治疗年限等与耐药性的产生有显著性差异;在年龄、性别、治疗年限和治疗方案等因素同时存在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治疗方案与耐药性产生没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和治疗年限是与耐药性产生有关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