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压力控制性椎间盘造影阳性率与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揭示椎间盘造影过程中压力的变化对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意义。材料和方法:选取自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52例疑似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腰痛患者。对MRI显示明显退变的83个椎间盘及作为其对照的52个相邻正常间盘进行C臂引导下压力可控性椎间盘造影。造影过程中记录造影剂量、注射压力及VAS疼痛值。同时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询问疼痛性质、部位、程度和平时疼痛是否一致以及根据造影过程中造影剂在椎间盘中的分布情况对椎间盘进行分型。椎间盘造影结果评价为:分为三类:(1)一致性疼痛,即与患者平时性质、程度、部位完全一致的腰痛;(2)非一致性疼痛,即诱发的腰痛与患者平时腰痛在性质、程度、部位上有一定差异;(3)无痛,即注入造影剂未诱发任何腰痛。其中(1)判定为阳性,(2)(3)为阴性。根据Adams椎间盘造影形态分型,Ⅰ型:棉花球型,Ⅱ型:分页型,Ⅲ型:不规则型,Ⅳ型:撕裂型,Ⅴ型:破裂型。其中Ⅰ型、Ⅱ型是正常椎间盘的表现,而Ⅴ型多为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表现,所以Ⅲ、Ⅳ型为椎间盘源性疼痛的重点观察指标。根据注射时记录的压力分别将退变与对照间盘分为四组:30 psi以下;30~50psi;50~70psi;及70psi以上组,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不同压力下椎间盘造影阳性率的差异以及其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135个压力控制性腰椎间盘造影,83个退变椎间盘中46个椎间盘出现一致性诱发痛,16个出现非一致性诱发痛,21个无痛;52个正常对照椎间盘中,未出现一致性诱发痛,8个出现非一致性诱发痛,42个无痛。造影阳性退变椎间盘平均注射压力为36.5±15.7psi;造影阴性退变间盘平均注射压力50.5±26.2psi;对照组间盘平均注射压力98.6±3.7psi。两两比较结果:三组间分别有差异(F=194.78,P<0.001)。分别将造影阳性及阴性的间盘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之间阳性率,经χ2检验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造影压力在30psi以下组和30-50psi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8.437,P<0.001)。造影中椎间盘根据Adams椎间盘造影形态分型,将造影的椎间盘进行分类归纳。其中退变组中造影阳性的间盘中,Ⅰ型:0个,Ⅱ型:0个,Ⅲ型:20个,Ⅳ型:23个,Ⅴ型:3个。根据造影压力进行分类,Ⅲ型的间盘造影时压力主要集中于30~50psi,Ⅳ型则30 psi以下者最多。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3,P=0.043)结论:1、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疼的“金标准”。该方法因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而降低了其临床诊断的可靠性。所以造影过程中需要对造影压力进行监控,过大的造影压力有可能使正常的或者退变轻微的椎间盘破裂加重而诱发非一致性疼痛。一般情况下间盘源性疼痛的造影阳性压力要明显小于造影阴性压力。50psi以下的造影阳性结果均可能对临床诊断存在意义。2、造影过程中同时需要结合造影过程中椎间盘的影像学形态变化。形态学变化提示椎间盘纤维环撕裂程度,这种形态学变化直接影响椎间盘造影过程中压力的变化。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椎间盘造影阳性时的形态学往往表现为纤维环的撕裂或不规则。纤维环撕裂的程度与诱发疼痛的压力基本呈负相关。3、根据对椎间盘造影诊断后部分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观察,笔者认为加入压力监测的椎间盘造影对于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更加趋于准确,对于其治疗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