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she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主种群内对病原微生物敏感性的多样化有利于其抵御微生物侵染,此已在无脊椎动物中得到部分实验证实。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病毒、细菌和真菌均可侵染斜纹夜蛾,而斜纹夜蛾种群内对不同微生物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异,还少见研究报道。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对包括斜纹夜蛾在内的许多害虫有致病性,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也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侵染斜纹夜蛾。本研究在前期已获得有三个有遗传差异的斜纹夜蛾家系的基础上,分析各家系对粘质沙雷氏菌、莱氏野村菌和SpltNPV敏感性的差异,明确它们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敏感性差异是否一致,并进一步分析家系间共生菌差异及其与敏感性差异相关性,研究结果既可丰富害虫与杀虫微生物协同进化理论,也能为斜纹夜蛾的高效生物防治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斜纹夜蛾3个家系适合度比较:为明确斜纹夜蛾同一地理种群内适合度差异,比较了由斜纹夜蛾安徽和县种群中建立的3个家系的适合度。研究发现,斜纹夜蛾3个家系之间的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2.9、12.4和12.4d;雌雄蛹比也无显著差异,在1.12-1.71间;化蛹率同样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81%、72.9%和72.6%;从蛹重来看,三个家系雌蛹无显著差异,但雄蛹重量有显著差异,家系B显著高于家系A的雄蛹重量。(2)斜纹夜蛾3个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为探明害虫种群内对微生物敏感性的多样化程度,分别比较研究了斜纹夜蛾3个家系对杀虫细菌、真菌和病毒敏感性。研究表明,3个家系对杀虫微生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因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3个家系对杀虫真菌莱氏野村菌的敏感性以家系A最高,108孢子/ml孢子液对3龄幼虫致死率为23.3%,显著高于家系B,与家系C没有显著差异;但对杀虫细菌粘质沙雷氏菌,则以家系B的敏感性最高,107cfu/ml粘质沙雷氏菌对3龄幼虫的致死率为20%,显著高于家系C,而与A无显著差异;3家系对SpltNPV的敏感性又以家系C最高,5×106PIB/ml病毒对3龄幼虫的致死率高达93.3%,显著高于家系B,与A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斜纹夜蛾3个家系对三种杀虫微生物的差异不一致,存在互补关系,此有利于害虫种群抵御杀虫微生物的侵染。(3)斜纹夜蛾家系间共生菌差异与微生物敏感性多样化相关分析:为揭示害虫种群内不同家系间共生菌差异与其对微生物敏感性多样化的相关性,比较研究了斜纹夜蛾3个家系中共生菌种类及携带率。结果发现,斜纹夜蛾3个家系中,检测的Wolbachia、Cardinium、Arsenophons和Spiroplasma这一种共生菌中,均只检测到共生菌Wolbachia,未能检测到其他3种共生菌,说明不同家系体内共生细菌种类相同;进一步发现,家系B中Wolbachia的携带率最高,为20.5%,家系A和C的携带率分别为7.3%和6.5%。结合斜纹夜蛾3个家系中共生菌携带率和对三种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可初步看出,家系B中Wolbachia的携带率最高,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杀虫真菌的敏感性均最低,分析认为Wolbachia可能与提高斜纹夜蛾对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杀虫真菌莱氏野村菌的抵抗力相关。
其他文献
采用“Y”型管嗅觉仪,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蜂系统中,害虫和寄生蜂对挥发物的定向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寄主植物的健康植株和受害
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传入风险、定殖风险、扩散风险及潜在的生态和经济影响风险等方面,而外来入侵物种的适生性分析是定殖风险评估的基础。由于不能进行大范
二化螟stem borer,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idae,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分布范围广泛,食性较杂,二化螟与众多寄主之间以及与复
辣椒溶杆菌(Lysobacter capsici)X2-3是本实验室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溶杆菌菌株。研究发现该菌株对多种病原真菌及卵菌具有很强的拮抗活性,说明其在农业的生物防治
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F oxysporum f.sp.melonis)是分别引起水稻恶苗病和甜瓜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氰烯菌酯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化学结构新
近年来,我国花卉业发展速度快,潜力很大,因为花卉属于精神消费品,其发展状况与各国家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将带
中生菌素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抗生素类新生物农药,为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所产生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制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农作物致病菌如白菜软腐菌、黄瓜角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等细菌、真菌性病害具有明显抑菌活性。其作用机制:对细菌是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菌体死亡;对真菌是使丝状菌丝变形,抑制孢子萌发并能直接杀死孢子。能抗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分枝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