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86年Horwitz等人外语学习课堂焦虑量表(FLCAS)面世以来,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得出了近乎一致的结论: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普遍存在,呈中度负相关关系。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注意到外语学习焦虑在听、说、读、写不同技能中的不同表现,该量表的理论缺陷随之浮出水面(Rodriguez & Abreu, 2003)。例如:33个项目的量表中20个是关于口语活动的,它是否能有效测量外语学习中其它活动可能产生的焦虑?该量表对于测量不同外语焦虑的稳定性如何?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学者展开了尝试性研究。如:Vogely (1998)对外语学习中听力焦虑进行了专门研究;Cheng et al. (1999)调查了普通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写作焦虑间的区别和联系。Horwitz (2001)把类似试图找出更加具体的焦虑源,及焦虑与不同二语水平之间关系的努力称为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的新趋势。然而,对外语阅读焦虑的研究国内外开展得很少。Saito, Horwitz和Garza (1999)首次提出了外语阅读焦虑的构想,阐明外语阅读焦虑与普通的外语学习课堂焦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因母语与目标语书写系统和文化而异的特定技能型焦虑,并编制了外语阅读焦虑量表进行测量。可是几乎没有研究证明她们的构想,尤其在中国。中国外语教学中知情分离现象依旧存在(Xiang, 2003)。在个体差异研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然而,在中国,无论研究的是普通外语学习课堂焦虑还是特定技能型焦虑都普遍采用Horwitz编制的外语学习课堂焦虑量表。即使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特定技能型的外语学习焦虑与普通外语学习焦虑的不同,他们却没有采用针对不同技能的特定测量工具来开展研究。因此难免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以至于对外语阅读焦虑的研究因没有统一而专门的测量工具而出现了结论不一的混乱局面。鉴于中外外语教学条件的明显差异,在中国对Saito等人提出的外语阅读焦虑构想进行严格的复证不仅能丰富、完善现有阅读焦虑理论,而且对外语教学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根据Saito等人阅读焦虑构想,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中国某高校外国语学院得到三组有效被试,共211人。其中,英语专业学生92人,日语专业学生66人,俄语专业学生53人。采用汉语版的外语学习课堂焦虑量表和补充了的外语阅读焦虑量表为测量工具,对外语阅读焦虑构想进行了验证。所有数据来自问卷调查和学生期末阅读测试成绩,输入微机后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分析。相继使用了项目分析、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素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信度系数检验等统计方法。统计结果显示:补充后的阅读焦虑量表具有很高的结构效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删除低载荷及双载项目,最大方差旋转后主成份分析获得四个阅读焦虑因子,这四个因子随语言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外语阅读焦虑既独立于外语学习课堂焦虑,又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