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显示既往诊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扩大化,我们在临床上也深感此方面问题严重,鉴于国内尚无此方面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资料,为澄清问题,依据国内外对眩晕及相关疾病的新认识和新的诊断标准,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十年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病史资料重新进行评价、分析和诊断,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新知识,全面提高对眩晕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根据研究设计,尽可能详尽的收集1997年11月-2007年11月期间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病史资料,首先,核准主诉症状是否眩晕,进一步明确眩晕的分类,最后根据后循环缺血和各类眩晕的诊断标准,重新进行诊断,分析临床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准确率和误诊情况,得出眩晕常见病因和百分比,同时,对涉及到的眩晕类病症,进一步分析临床特点,得出临床第一手资料。结果1.共收集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历资料773例。一般情况:男性414例(占53.56%),女性359例(占46.44%);平均年龄64.18±11.85岁(34-96岁),其中以60-79岁多见;病程半小时到数十年不等;住院天数1-74天,平均12.25±8.92天。分布于多达16个科室,其中神经科545例,占70.50%。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第一诊断647例(占83.70%)。2.临床症状特征:以眩晕为主诉者140例,占18.11%;以头晕为主诉者474例,占61.32%;以头昏为主诉者91例,占11.77%;以其他为主诉者68例,占8.80%,其中病程中有头晕者16例,有眩晕者6例,有头昏者2例。3.重新诊断结果。真性眩晕462例(59.77%),其中周围性眩晕318例(41.14%),中枢性眩晕113例(14.62%),不能分类31例(4.01%);假性眩晕142例(18.37%);不能分类125例(16.17%);无眩晕/头晕/头昏44例(5.69%)。符合WHO“可能VBI”诊断标准67例,占8.67%,而可满足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的72例(9.3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41例(5.30%),梅尼埃病35例(4.50%),突发性耳聋17例(2.20%),前庭神经元炎11例(1.40%),偏头痛眩晕6例(0.80%),占2.20%,其他耳部疾病7例,占0.91%。与心脏病有关的头晕26例(3.40%),与血压有关的头晕26例(3.40%),与感染有关的头昏21例(2.70%),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的头昏25例(3.20%),晕厥20例(2.60%),其他病因明确但例数非常少的一共34例(4.40%),由于病史资料不全不能明确病因者432例,占总例数的55.88%。4.涉及常见眩晕病的临床分析:后循环缺血眩晕急性出现,发作性,均为复合症状。BPPV都是在体位改变时出现眩晕, 34例眩晕持续时间为数秒至1分钟,5例为数分钟至10分钟,2例为10至30分钟, 38例无耳部症状。梅尼埃病眩晕为反复发作性,持续时间:5例<1小时,19例超过1小时但小于24小时,11例仅描述为发作性,33例伴耳鸣,2例伴耳闷。突发性耳聋:急性发病,均伴有耳聋, 3例突发性耳聋后遗症者,不符合上述特点。前庭神经元炎:首次发病,均为急性起病,病前都有感染病史,8例为上感,3例为腹泻后,症状持续时间为6-18天后明显减轻或消失。偏头痛性眩晕:反复发作性,伴头痛。结论1.既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一诊断被严重泛化乱用,在这一群体中几乎成了眩晕/头晕/头昏相关病症的“收容所”,涉及常见各种真性眩晕疾病、假性眩晕和未能分类的眩晕相关病症;涉及多达16个科室。而真正符合后循环缺血的仅9.31%。2.误诊的主要原因为医生不能正确区分眩晕(即真性眩晕)及相似症状(头昏头晕等假性眩晕)、概念混乱、理解不一、不按标准、随意用之。具体表现为询问或记录病史不详细,体格检查不全面,对眩晕性疾病认识不足。3.在可分类的604例中,假性眩晕占到23.50%,真性眩晕占76.50%。剔除假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占24.45%,周围性眩晕占68.83%(排在周围性眩晕前三位的疾病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8.87%、梅尼埃病7.58%和突发性耳聋3.68%),不能分类6.72%。假性眩晕中以精神心理性和内科疾病所致为主。4.常见眩晕性疾病有其典型临床特征,眩晕的诱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对眩晕的病因诊断可以提供帮助,在问病史时应予以重视。5.可能的有效解决办法为:首先澄清眩晕/头晕/头昏等相关概念;再区分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掌握常见眩晕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本资料也支持用后循环缺血代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严格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