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主要通过“统计与概率”的要求来实现。2011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求,指出数据分析观念成为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然而,当前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远不能应对这一培养需要,其原因在于教师欠缺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目标为指向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相关研究也不足,对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较多,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为指向的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有助于这些实践问题的解决。本研究针对目前以数据分析能力为指向的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达到建构出“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的目标。本研究以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数学现实理论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认知特点上由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学生建构适合的数学现实,使之能够与所要学的新知识吻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现状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阐释了小学第二学段数据分析能力形成的诉求;论证了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然状态;描述了实然状态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具有问题解决的针对性教学策略。为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本研究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验证性分析,最后从教师、学生、教育部门多方面提出实施建议。具体步骤、观点和结论包括在如下六方面中:一是归纳总结了学生、教师、学科、教学手段对小学第二学段数据分析能力的形成诉求。研究发现:学生的对形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释能力方面有较强的诉求;教师的诉求体现在如何实现不再割裂“统计”和“概率”的教学上;小学数学学科强化了对学生具有收集数据信息的意识和数据分析基础能力发展的要求;教学手段的诉求是如何有助于教师更丰富和高效地呈现教学内容。二是论证了小学第二学段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应然状态。主张教师应更重统计轻计算,学生应学习更主动、教学内容应更贴合生活实际,教学手段应更灵活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校的监管和家长的帮助下,从准备到评价等方面实现所期待的理想效果。三是通过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课堂案例,分析了数据分析能力指向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实然状态。本研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理论知识不足,对数据分析能力认识不充分等问题,并进行了内外因分析,认为教师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差异是主因。四是构建出了两大类教学策略:教学要素类和教学过程类。教学要素类策略围绕教师、学生、内容和手段提出了主张,如倡导:教师要熟悉新课标,正确把握“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数学分析能力的内涵;学生在活动中要发挥学习主体性,增强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要改进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增加统计量的教学内容,加强“比较”方法的贯穿;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类策略从教师的准备、实施、评价和反思阶段提出了主张,如倡导:准备阶段的教师要充分理解数据分析能力;增加备课途径,丰富“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实施阶段的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巧用生活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体验数据分析过程,重视学生数据分析语言的表达。评价阶段的教师要健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发展;革新评价方式和考察体制,注重学生的数据分析活动体验。反思阶段的教师要加强对开发数据分析活动资源,重视学生对数据分析过程真实体验的反思。五是通过案例验证了构建出的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得出要素类策略更侧重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各教学要素的作用协调发挥,过程类策略更适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结论。六是提出了有效运用策略的教学建议。本研究者倡导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继续加强数据分析能力相关的理论学习;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数据分析能力的跨学科发展;教育部门应完善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提高“统计与概率”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加强对“统计与概率”教学资源的更新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