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双语掩蔽启动实验表明,词汇判断任务中存在明显的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现象,即第一语言(L1)到第二语言(L2)方向存在启动效应,而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方向不存在启动效应。近年来,Forster等人(2004)提出了“意义模型”来解释该现象。他们认为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词义的数目及它们激活的比例关系是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本文旨在探讨导致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出现的原因,并重点检验意义模型的合理性。实验1选用单义的对译词材料、跨语言前后掩蔽启动范式,考察第二语言高、低两种熟练程度的汉-英双语被试在L1-L2、L2-L1两个方向的启动效应,结果高、低熟练的被试均只发现L1-L2方向的启动效应,存在启动的不对称性,不完全支持意义模型。实验2选择多义的英文词和与之对译的单义中文词材料,考察高、低熟练被试L2-L1方向的启动效应,结果两种熟练程度的被试仍未发现启动效应,该结果仍不支持意义模型。实验3继续选用单义的中文词和多义的英文词材料,考察低熟练被试L1-L2方向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作为优势语言的汉语即使只有一个语义仍能启动多义的英文词,该结果同样不支持意义模型。实验4通过增加启动词的呈现时间以确保人们对第二语言的词汇完成较强程度的通达,结果发现了第二语言到母语方向的启动现象。
本研究结果表明,意义模型不能解释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词义数目及它们激活的比例关系不是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语言词汇语义激活的强度较弱,可能是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