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家庭财富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家庭越来越注重对家庭资产的有效配置,参与金融市场并进行风险资产合理配置的需求愈来愈旺盛。同时,随着证券、基金、理财、股票等产品和服务品种的日益丰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逐步多元化。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及如何进行金融资产选择已逐步变成影响其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同时,家庭如何进行资产跨期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发展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其次,由于家庭金融资产投资收入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有效的参与金融市场及进行风险资产配置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福利提升,更涉及到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增长方式的调整,因此,家庭金融研究愈来愈重要。随着近年来现代化程度加深、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能否及时、准确、高效的获取信息日益成为影响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及资产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国外的研究亦表明,信息渠道的选择是影响居民进入股市的关键。本文着重从信息渠道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信息渠道异质性对我国城乡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及风险性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重点对比传统型信息渠道(报刊等)和新型信息渠道(互联网等)对于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和资产配置影响的差异,以及对于城乡家庭而言不同种类信息渠道的使用对其金融市场参与和风险资产选择行为影响的差异,为在“信息化”加深背景下的金融市场发展以及家庭合理配置资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着重介绍本文的整体思路,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并梳理前人有关信息渠道、家庭资产配置等的研究;第二章在界定家庭金融资产、信息渠道等概念的基础上,回顾家庭资产选择相关理论,随后在Vicki Bogan成本效用模型基础上提出不同信息渠道对家庭投资决策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第三章侧重于分析城乡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及金融资产配置现状以及城乡信息渠道发展现状;第四章采用2011年和2013年CHFS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信息渠道与城乡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及金融资产配置的关系,首先通过Probit方法探究信息渠道异质性对于城镇和农村地区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其次运用Tobit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信息渠道对城乡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影响。第五章为研究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如下几点:第一,不同渠道对城乡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及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作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第二,对城市家庭而言,无论是传统信息渠道还是基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新信息渠道,都能显著提高金融市场参与率和风险资产配置比例。第三,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渠道对提高其金融市场参与度和风险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作用更加显著。最后,结合前文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结果,笔者认为,在“信息化”加深背景下,应高度重视现阶段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新型信息渠道建设,重视家庭信息端与金融供给端的垂直链接,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渠道在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及资产有效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信息渠道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对相关金融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金融需求者尤其是农村金融需求者金融认知水平,使其提高信息筛选效率,理性参与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