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违约金作为一项古老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早在罗马法上违约金就作为一种“压力工具”存在,具有履约担保功能。在德国法上,具有损害填补功能的损害赔偿数额的预定与违约金作为两种制度存在,违约金的功能在于履约担保,损害赔偿数额的预定的功能在于预定足以填补损害数额以提供程序上的便利。同时,也承认当事人约定具有“私的惩罚”功能的惩罚性违约金。然而,依照我国《合同法》第114条将违约金作为损害赔偿数额的预定,但违约金作为损害赔偿数额的预定究其本质为一种特殊的损害赔偿制度,为了简化债权人的举证责任。同时,我国《合同法》并不禁止当事人约定具有担保功能的惩罚性违约金,因此,只有当事人明确约定明显高于损失的惩罚性违约金并且债务人对于违约存在过错时,违约金的担保功能才得以体现。但实际上,从违约金的履约担保功能是其固有的功能,与担保方式不同,违约金不是担保行为,而是债务不履行的救济方式,能够增加合同的履行效果,给予债务人一定的履约压力。它也与惩罚性违约金有着本质不同,即不能获得“两份的赔偿”。因而,将违约金仅作为损害赔偿数额的预定,使违约金丰富的功能变得单一。将违约金按照功能划分,区分为损害赔偿数额的预定、固有意义的违约金以及惩罚性违约金。其中损害赔偿数额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固有意义的违约金为履约担保性违约金,惩罚性违约金根据当事人的约定具有违约“惩罚”功能。并据此修正违约金的调整规则,只保留酌减规则。损害赔偿数额的预定根据其性质,除非数额明显超过合理预期的数额,不应调整,固有意义的违约金的调整应不局限于实际损失,而应摈弃“实际损失数额的130%”为标准,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衡量,特别是债务人义务的违反程度、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合同对价、合同的履行情况、债务人的经济负担、当事人的缔约能力等综合因素。而对于惩罚性违约金的调整,也可适用违约金酌减规则,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调整,对于其上限的问题,则可以参考“合同未履行部分的总值”或“合同标的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