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贞观时期诗教观念的成因、内涵及影响,全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主要考察贞观时期诗教观念的研究现状,交代本文的研究意义。正文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从贞观时期诗教观念复兴的背景、诗教观念与贞观君臣对文学的理解,以及诗教观念对贞观诗坛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诗教内涵,并对贞观时期诗教观念的背景进行梳理。诗乐生于人心之感物,又与伦理政教相通,能够影响政治、培养子弟、化育万民。历代统治者多尊崇儒学,诗教观念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正统,与历代政教活动紧密相联。两汉文人以美刺说《诗》,并以《诗》为谏;两晋强调诗的颂美功能;南北朝提出文学源于儒家经典,当以宗经述圣为本。贞观时期,唐太宗延续前朝诗教活动,施行儒家理想之“文德”政治,希望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为文学层面上诗教观念的兴起营造了良好的政治与文化氛围。第二章主要分析贞观君臣的诗教观念与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唐太宗君臣的文学观与诗教思想相合,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的性质和功用进行界定。作为统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唐太宗基于修身、教民和延揽人才的需要,将节欲律己、包容开放的治国理念融入对文艺问题的思考之中,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艺加以规范,进而提倡雅正文风。贞观重臣出于对太宗的劝谏和修史的需要,不免以道德判断的方式来品评文人。但他们对文学的理解毕竟较为通达,故而能以用诗解释作诗,既坚守了文章原出儒家典籍、须合于用的传统观念,又正确认识并统一了文学的政教作用与抒情功能。第三章归纳诗教观念对贞观时期文学构想与创作实践的影响。贞观重臣以传统诗教思想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南北文学的不同创作风格进行调和。并吸收儒家经典中对“比兴”的相关阐释,以喻释“兴”,并提出“兴必取象”,在文学的表现形式层面进行了开拓。贞观重臣不仅从理论上为本朝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自觉以诗教观念为指导进行创作。在诗教观念的影响下,贞观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端庄雅正的风貌。咏史述怀诗崇古尚质,咏物诗从单纯描摹物象回归寄托怀抱,应制诗赞美王政、气象恢弘。诗教观对贞观诗坛的引导不仅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为盛唐之音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