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犬蝠食性、栖息地类型和棕果蝠活动规律的研究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蝠(Fruit bat)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有10种左右的果蝠(对于确切的果蝠种数国内不同学者从争议),分布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各省,其中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是华南地区最为常见的果蝠种类,此两种果蝠取食大量的野生和栽培水果,栖息地和人类活动区重叠,种群数量较大,和人类关系密切。犬蝠(C. sphinx)是海口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果蝠,属于近危兽类。对其生态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犬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采用直接观察法、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并结合雾网采样法对本地区犬蝠冬季的栖息类型及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犬蝠主要栖息在椰子等棕榈科树上以及废弃的房屋中;其食物包括9科11种植物的果实、2科2种植物的叶片和1种植物的茎。栖息地调查发现犬蝠利用椰子树的叶子、废弃的房子和古庙作为日栖息地场所,除少数独居个体之外,多聚集成2-19只的小群。从2005年11月25日到2006年1月14日,在海口市秀英区进行了棕果蝠(R. leschenaulti)无线电跟踪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棕果蝠雌雄离开日栖息地的时间无显著差异(T-test, t=0.853,p<0.05),但夜间总活动时间有显著的的差异(T-test, t=-5.2,p<0.05):雄性夜间活动时间为391.8 min (SD=14.2),雌性为533.7 min (SD=21.4)。总共确定了无线电遥测位点93个,分析表明它们的家域大小为1138-3867 ha,取食活动飞行距离为7.45-11.7 km。不同个体的家域有重叠现象,雌性个体比雄性有更多的取食地。
其他文献
植物对重力的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重力感受、信号转导和不对称生长反应。迄今人们在植物拟南芥、西红柿和玉米等物种中定位、克隆了一些与向重力性相关的基因,对植物向重力性机制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本项目为研究植物向重力性机制,用籼稻品种9311(Oryza sativa L.indica,cv.9311),经0.15% EMS诱变,获得一株茎杆匍匐于地面生长的突变体,命名为茎向重力性反应突变体。以此为
Betatrophin是一种新陈代谢调节因子,又被称为肝癌基因相关蛋白TD26、肝及脂肪细胞再喂诱导因子RIFL、蛋白酶抑制因子Lipasin、以及血管紧张素样蛋白ANGPTL8等。Betatrophin是
研究目的:  肿瘤免疫疗法已逐渐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新型疗法,其中TLR激动剂因其具有强有力的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潜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多个TLR的同
大约三四年前,在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的入学考试中,郭羲带了一批古典风格的工笔花鸟画前来口试,报考胶彩创作组,口试委员们觉得郭羲的工笔画技巧佳,作画态度认真踏实,是个可造
小麦(Triticum asetivum L.)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也要注意茎倒伏问题的日益突出。因此,深入研究高产品种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对实现小麦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荧光显微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技术,对小偃54、8602和小偃81三个不同小麦品种茎秆的形态、解剖特征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鲫鱼PKP基因(CaPKR-like)是鱼类第一个、也是非哺乳类脊椎动物第一个报道的PKR同源物。该基因编码的蛋白 N-端没有典型的dsRBM区域,取而代之的是两个 Z-DNA 结合区域(Zαl和Z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研究以生物学物种的分类作为依据,研究了菌物中心收集的部分侧耳栽培种的极性和杂交亲和性,并以此进行归类,重点进行了白灵菇杂交亲本的筛选。从分子水平验证杂合子的遗传信息
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NF-γ)又称Ⅱ型干扰素,是一种由活化的NK细胞和CD4+、CD8+等T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无论在基因水平还是在蛋白质水平它都与Ⅰ型干扰素(如INF-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