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zs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对45岁以下及55岁以上不同年龄组中浆病的回顾性对比研究,观察其不同的形态学变化,揭示其发病机理及老年性中浆病的转化,为老年性中浆病与脉络膜息肉样血管病变表现异同拓宽思路。中浆病的发病机制有多种认识,但多倾向于脉络膜血管的异常扩张,而老年性中浆病与中年性中浆病在影像学上又有一定的差别,老年性中浆病的脉络膜血管扩张形态与脉络膜息肉样血管病变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由此我们推测老年性中浆病与脉络膜息肉样血管病变是不是有一定的联系?故此我们提出了老年性中浆病可能会导致脉络膜息肉样血管病变的假说。  对象和方法:回顾分析将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门诊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经FFA和ICGA确诊97例115眼的活动期CS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双眼同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造影(ICGA)检查,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其中45岁以下患者53例64眼,其中双眼发病者11例,单眼发病者42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7.2岁;55岁以上患者44例51眼,发病伴有对侧眼者7例,单眼发病者37例,平均年龄63.3岁。视力为0.05-1.0,平均视力为0.45。其中FFA主要观察造影结合OCT检查视网膜色素上皮有无脱离(PED),造影前期有没有点状或片状强荧光,边界是否清楚,造影中期RPE有没有局限性或多个荧光素渗漏点,造影晚期主要观察强荧光点的变化,有无伴有荧光素蓄积、神经上皮脱离。ICGA在吲哚青绿注入5min内主要观察造影早期有无点状或片状边界清晰地强荧光,有无充盈迟缓的现象,脉络膜血管扩张是局限性还是较为广泛;ICG注入5min后观察强荧光的变化,在中后期ICG的渗漏灶是局灶性还是多灶性、脉络膜血管通透性是否增强、ICG排空后是否出现脉络膜血管的负影。OCT主要检查神经上皮是单纯脱离,还是伴有色素上皮脱离,RPE脱离的形态是扁平的隆起还是呈波浪状不规则的隆起。45岁以下诊断CSC标准为:患者主诉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前节没有炎性迹象,患眼眼底黄斑区水肿或伴有皱褶,后极部视网膜下灰黄色渗出及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FFA显示后极部色素上皮有针尖样渗漏点,后期呈炊烟状或浸润样扩大;ICGA检查可见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呈不规则暗区,其间伴有一处或多出强荧光。55岁以上CSC的诊断标准为:患者主诉有视力障碍,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小点状渗出合并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局限性脱离,在年龄较大者黄斑区可发现有数个玻璃膜疣存在;FFA检查有CSC的特征性改变或视网膜色素上皮呈扩散性病变(DRPE)。CSC的FFA表现特征是一个或多个RPE渗漏点所造成的后极部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DRPE较其更为严重,表现为多处RPE萎缩、色素脱失,色素的不规则变化、RPE多个轻微渗漏点。ICGA可有脉络膜血管局限性通透性增强,脉络膜毛细血管节段性扩张,脉络膜部分区域的充盈迟缓等改变。  结果:  1.45岁以下组和55岁以上组在色素上皮脱离、色素上皮合并神经上皮脱离、神经上皮脱离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5岁以下组中色素上皮脱离11例(17.2%),色素上皮脱离合并神经上皮脱离16例(25.0%),神经上皮脱离37例(57.8%)。55岁以上组色素上皮脱离9例(17.6%),色素上皮脱离合并神经上皮脱离23例(45.1%),神经上皮脱离19例(37.3%)。选用行×列表的x2检验,P>0.05,不能认为各组在色素上皮脱离、色素上皮合并神经上皮脱离、神经上皮脱离方面相比有差别。  2.55岁以上组脉络膜血管呈息肉状扩张要显著多于45岁以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5岁以下组脉络膜血管呈息肉状扩张11例(17.2%),无扩张53例(82.8%)。55岁以上组脉络膜血管呈息肉状扩张33例(64.7%),无扩张18例(35.3%)。选用四格表的x2检验, P=0.000<0.05,55岁以止组脉络膜血管呈息肉状扩张要显著多于45岁以下组。  3.FFA检查中55岁以上中浆病患者44例51只眼,其中21只眼(41%)在FFA早期至中期后极部可见到明显的的RPE渗漏点,17眼呈轻微扩散浸润状态,12眼呈炊烟状改变,RPE渗漏点位置基本上都位于水肿区内,有的在其边缘上,其中渗漏点在黄斑区内发现11眼。51眼中有20只眼为1个点状渗漏,9只眼为2-3个点状渗漏;另外30眼(59%)在造影早期显示为多灶性斑驳状透见荧光,其区域内在后期有1-2个不等的RPE轻微漏点出现,呈浸润样扩散,周围的视网膜局限性轻度荧光着色,RPE表现为弥散性斑驳状荧光改变。此外,我们发现51眼中有23眼(45%)有1个或多个PED病灶在后期呈强荧光蓄积,11眼(21%)的RPE在PED灶边缘处出现渗漏点;37眼(73%)后极部伴有数量不等的玻璃膜疣,造影呈斑点状荧光着色;45岁以下64眼FFA造影早期47眼表现渗漏点呈炊烟状,17眼为轻微渗漏。40眼(62%)为1个渗漏点,24眼(48%)为2-3个渗漏点,其中有11例中浆病复发的于造影早期表现为多灶性斑驳状透见荧光;31眼伴有PED出现的色素上皮浆液性脱离。ICGA早期55岁以上病例极部均可见脉络膜血管不同程度的充盈迟缓;33眼(65%)脉络膜血管的局部扩张对应的位置在RPE渗漏点处,其扩张类似于脉络膜息肉样血管扩张,但不是末端膨大,而是节段状扩张;在ICGA晚期表现为排空状态。其中32(63%)眼在ICGA早期即可见到1个或数个不规则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灶,呈斑片状弱荧光;在ICGA晚期约20分钟图像反转后发现40只患眼(78%)均有1个或多个不同位置的弱红外荧光灶,数量比ICGA早期发现的多,11眼无明显ICG渗漏点状强荧光,此外,FFA发现23眼有PED存在,其中13眼的PED病灶呈弱红外荧光,另外10眼在ICGA早期PED灶内可以清楚看到脉络膜血管呈环形或结节状改变,后期这些血管内染料排空呈脉络膜大血管负影。45岁以上ICGA早期64眼(100%)早期均可看到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呈不规则暗区,中期逐渐消失;后极部一处或多处脉络膜可见异常高荧光,其内内可见脉络膜血管呈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22眼后期图像反转后显示的病灶数量多于FFA所显示的数量。OCT扫描:55岁以上所有患眼的后极部部均可发现高低不等的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其中27眼伴有IS/OS层的局部缺失以及神经上皮的局限性变薄。此外,我们观察到在 FFA及 ICGA图、像中伴有PED灶的23眼在OCT检查发现其均为浆液性RPE脱离,无CNV团块状强反光物质存在,眼底有玻璃膜疣的45只患眼在OCT扫描中均有RPE的局部隆起或轻度脱离,均伴有IS/OS层光带紊乱,其中23眼伴有色素上皮呈波浪状不规则隆起。45岁以下64眼11眼复发的中浆病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及IS/OS光带紊乱,16眼神经上皮脱离伴有色素上皮局限性脱离,其余37眼均表现为单纯神经上皮脱离。  结论:由于病理取材的困难,CSC的病因一直困扰着眼科学者,目前对于CSC的发病机制有2种看法,一种认为病变原发于RPE,因其封闭小带的局限性损伤,使RPE的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另一种认为病变与脉络膜循环障碍有关,RPE的屏障功能损害为继发性损害。由于荧光素钠的激发波长为490nm,很难穿透RPE。所以FFA难以清楚地显现出脉络膜循环的情况,很长时间CSC的病因研究只是局限于RPE水平。80年代以后,ICGA的检查使得第二种观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Hayashi(1986)应用ICGA观察了5例CSC患者,提出CSC的发病原因与脉络膜的循环障碍有关。吲哚青绿的分子量为775nm,分子量较大,激发光波长为835nm,吲哚青绿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达98%,很少从脉络膜血管渗漏,而且极易穿透RPE,从而满足了脉络膜造影的需求。CSC多见于20-45岁的青壮年,但是55以上的中浆病其影像表现特征与45岁以下又有一些不同。以往的脉络膜血管造影只是观察到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脉络膜血管的低灌注,但对于55岁以上的中浆病患者观察较少,我们发现脉络膜的改变除上述特征性改变以外,还发现了与45岁以下不同的特征,有时其改变与焦点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其相似,但是ICGA在其鉴别上给了我们一些提示:造影早期有无边界清楚地强荧光,脉络膜的充盈状态及有无脉络膜血管的扩张,后期有无局灶性或多灶性ICG渗漏灶,脉络膜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及是否出现ICG排空的脉络膜血管负影,造影期间有无CNV荧光征象。另外,我们还观察到55岁以上的患者有80%的脉络膜血管扩张类似于脉络膜息肉样血管病变(PCV),OCT对此也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其色素上皮呈不规则波浪状隆起。ICGA与OCT检查对于55岁以上与45岁以下的中浆病表现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上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其检查无论对患者预后的判断还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开放手术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6年7月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60例患者进行
基于共焦扫描差分术, 提出了检测不同表面反射率的物体表面形貌的方法, 并提出了在光纤共焦扫描成像术中利用边缘判据进行边缘定位的极限尺度.上述思想用于检测光盘盘基预刻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舒芬太尼呼吸抑制半数有效血浆浓度(EC50)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病人40例(ASAⅠ.Ⅱ)年龄20-50岁,体重指数20-25,将病例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