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中苜2号和甘农6号紫花苜蓿种子发育过程中荚和叶片为试验对象,研究荚和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调控关键酶RuBP羧化酶和PEPC羧化酶的活性、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以及13CO2示踪标记荚和叶片后,不同器官中碳的吸收与分配,探索和揭示紫花苜蓿荚和叶片的光合性能及其产物转运、作用机理,为促进苜蓿种子持续增产提供理论依据。1.中苜2号和甘农6号之间荚、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荚、叶片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分别约是荚的7.8倍、6.9倍和7.5倍。2.紫花苜蓿品种之间荚、叶片的RuBP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荚的RuBP羧化酶活性逐渐减小,叶片则是先增大后减小(结荚后15d),不同时期变化显著;叶片的RuBP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荚,约是荚的3.4倍。紫花苜蓿品种之间荚的PEPC羧化酶活性差异显著,叶片间差异不显著;种子发育过程中荚的PEPC羧化酶活性先增大后减小(结荚后15d最大),叶片则是逐渐减小,不同时期变化显著;叶片的PEPC羧化酶活性约是荚的5.5倍。3.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之间荚、叶片的Pn差异极显著,甘农6号荚和叶片的Pn分别约是中苜2号的1.46和1.08倍;荚、叶片在种子发育过程中Pn逐渐减小,变化显著;叶片Pn显著高于荚,约是荚的2.32倍。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之间荚、叶片的Gs差异极显著,甘农6号荚和叶片的Gs分别约是中苜2号的2.36和1.28倍;种子发育过程中荚的Gs先增大后降低(结荚后15d最大)、而叶片逐渐减小,不同时期变化显著;叶片Gs显著高于荚,约是荚的1.19倍。紫花苜蓿品种之间荚(除结荚后20d和25d外)、叶片的E差异显著,甘农6号荚和叶片的E分别约是中苜2号的1.79和0.54倍;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荚、叶片的E逐渐减小,不同时期变化显著;叶片E显著高于荚,约是荚的1.37倍。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之间荚、叶片的Ci差异显著,甘农6号荚和叶片的Ci分别约是中苜2号的1.43和0.75倍;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荚、叶片的Ci逐渐增大,T1和T2时期变化显著;叶片Ci显著低于荚,约是荚的0.77倍。4.紫花苜蓿的荚具有光合能力。种子发育的初期(结荚后15d以前),荚、种子、叶片、茎、根所需要的C不仅来自于叶片,还有荚光合作用同化的C。荚光合作用同化的C在种子和荚的生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种子发育初期需求的C主要来自于荚,而发育后期主要来自于叶片。荚保留了自身光合作用同化物的33.25%,以维持其自身需求,并向种子、荚下第一片叶、荚下第二片叶、荚下第三片叶、茎和根分别转运了14.29%、12.65%、14.23%、15.67%、6.07%和3.83%。叶片光合作用的同化物在荚下第一片叶、荚下第二片叶和荚下第三片叶中分别保留了25.95%、33.24%、28.33%维持其自身需求,而向荚、种子、茎和根分别转运了2.92%、3.59%、4.89%和1.08%。5.中苜2号和甘农6号品种间光合作用能力差异由荚的PEPC羧化酶调控,而紫花苜蓿荚和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差异受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和PEPC羧化酶共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