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作为一个专门课题展开研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事情。这20多年来,特别是苏东剧变以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凸现出来,一些研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生挫折的社会历史根源的人把目光放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封建主义残余方面,从而在扩大了研究视野的同时,深化了对我国封建主义残余的研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历史现象,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具有顽固性、渗透性和隐蔽性,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各领域,因而必须细心地进行分析,谨慎地加以鉴别,准确地划清界限。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残余越来越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因此,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措施,坚持不懈地同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作斗争,是符合国情民意、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件大事。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由导言和五章组成。导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由来、研究封建主义残余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现状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主义”,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导出“封建主义残余”概念,厘清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和我们现在通用的封建制的区别是政体与国体的区别,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比较了中西封建社会形态,归纳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特征,突出了中国封建主义社会的异质性。从中国近代史的展开对封建主义从一种社会形态到残余的演变进行了历史的梳理。第二章“当代中国社会中封建主义残余诸相”。认为封建主义残余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存在,可以分为体制形态、观念形态及社会心理形态的封建主义残余三种形式。列举了封建主义残余在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方面的表现及其危害。第三章“当代中国社会中封建主义残余存在的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等方面深入探讨“封建主义残余”得以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认识根源。第四章“建国以来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斗争的经验教训”。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国内与国际,革命、改革与建设等方面总结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斗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阐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扬党内民主和政体层面的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肃清当代中国社会中封建主义残余”把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看成是一<WP=4>个过程。提出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精神武器,运用建设性的综合手段,包括发扬党内民主、积极稳健的民主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最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相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培养个性得到解放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纯粹以封建主义残余为主题而展开研究的著作,因此,论文的选题具有创新性。论文把封建主义残余的存在范围及其危害,封建主义残余的主要表现形式,封建主义残余存在的原因,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斗争的经验教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理论武器、依靠力量和肃清途径等确立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2,论文认为我国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可以分为体制形态的封建主义残余、观念形态的封建主义残余及社会心理形态的封建主义残余。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体制形态的封建主义残余被有意无意地避免提及。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邓小平同志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存在讲得很细,讲了权力过度集中,个人专权,家长制,一言堂和官僚主义等现象,但是,他主要指思想问题和作风问题,没有明确指出政治体制层面存在封建主义残余。如果没有体制层面上带有封建主义残余性质的机制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支撑,旧的思想、旧的作风的影响就只能是一种偶然现象,不可能长时期存在。3,在展开对封建主义残余的研究中,我发现,就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多是在经济、政治及文化落后的国家中建立起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明确意识到现实的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继承。这种抽象继承表现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对自己曾经长时期经历过的社会形态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继承更不是在同一社会母体内进行;虽然现实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继承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而表现为对其积极文明成果的大胆吸收,但是,这种大胆吸收的学习,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资产阶级,所以,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世界历史的展开不会出现今日之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即不发达社会之明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