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的诱发机制与蛋白组学分析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scotscots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是指一类在没有逆境、损伤或病害情况下就能自发形成类似病原物侵染的坏死斑(lesion)的突变体。许多类病变突变体表现出与植物防卫过程的HR非常相似,常常伴随活性氧的积累及其它抗病相关的生理、分子应答反应。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对多个稻瘟病小种和白叶枯病菌日本小种增强了抗性。通过对spl5突变体不同坏死程度叶片组织的活性氧含量及其清除酶活性测定,发现在spl5叶片坏死斑形成过程中,O2-和H2O2的含量均比对照高,在spl5中活性氧显著积累,表现出HR的早期特征“氧迸发”现象;活性氧清除酶SOD、POD、APX和CAT的酶活力也显著性变化。APX、POD的活性会随着O2-和H2O2的含量的升高而相应的提高,但CAT的活性却有所下降,SOD活性只在spl5叶片坏死较多的部位比在野生型中的活性高。表明spl5中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失调可能是诱发HR原因之一。利用蛋白双向电泳技术对spl5突变体与野生型对照进行蛋白组分析,共分离得到了2000多个蛋白点,通过软件比对分析和MALDI-TOF-TOF质谱分析,鉴定了1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涉及pre-mRNA剪接、氨基酸代谢、光合作用、糖酵解、ROS代谢、防御相关、其他蛋白等多个功能。通过RT-PCR,我们分析了这14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转录水平与蛋白水平的变化大部分基本一致,其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7、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F14、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 PDH)与细胞坏死有关,S-腺苷甲硫氨酸(SAMS)、几丁质酶Chia2a等蛋白可能与spl5的抗病性有关,为阐明spl5类病变坏死途径和进一步认识植物类病变的坏死机制提供一些依据。
其他文献
Serpin(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是一种多肽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总称,由350至500个氨基酸组成。2006年研究发现长双歧杆菌的菌体表面存在着Serpin,能够保护菌体抵抗外
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的日渐成熟,使得生物器件逐渐向高速化,小型化,大容量信息储存化的纳米生物器件方向发展。晶体硅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生物器件中,而纳米尺寸的硅薄膜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及特性,可以很好的代替晶体硅应用于新型的纳米生物器件中实现更高速准确的响应。本文将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铝掺杂纳米尺寸硅薄膜,利用飞秒激光泵浦-探测技术对其表面载流子超快动力学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磁控溅射法制备
近年来,纳米半导体微粒已经吸引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作为ⅡB-ⅥA族中重要的半导体纳米材料,CdS、ZnS具有不同于其体相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许多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因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