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王》和《觉醒》中女性自我追寻形象的比较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amu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影的《上海王》讲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乡下丫头被卖到上海的经历,她为了摆脱旧社会的束缚而不断地进行抗争,最终成为拥有女性自我追寻意识的“上海王”。凯特·肖邦的《觉醒》讲述了一位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传统家庭主妇,在社会规则的约束下执着于人生追寻,最终在大海的怀抱里实现自我和获得自由。《上海王》和《觉醒》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但是女性主义的思想贯穿在她们的作品中。  本文以《上海王》和《觉醒》中女性的自我追寻为研究主题,通过仔细研究文本,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自我追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女性应该独立自主自强,努力争取男女平等,实现自我而不是成为家庭的奴隶这一结论。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自我追寻主题,同时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成长、女性对独立的追求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总结和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探寻两位女主人公的觉醒的原因,及其在自我追寻中的经济地位、爱情和友情等要素和自我追寻关系方面的差异,进而比较两位女主人公自我追寻截然不同的结局。第四章对两位女主人公在自我追寻过程中的相同之处进行了研究。第五章是总结,归纳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其意义,并且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论文选取欧茨的一部短篇小说《四个夏天》(Four Summers),两部长篇小说《我带你去那儿》(I’ll Take You There)和《中年—浪漫之旅》(Middle Age:A Romance)作为分析对象,以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以一种隐身的身份存在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为译者带来了福音,大批学者将研究对象转向译者,“译者主体性”随即成为最为热门的一个研究
学位
《论语》,被西方人称作是中国的《圣经》,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其中,仁义礼知信是极具代表性的儒家思想概念。本文选择这五个核心
福兰克·兰特利基亚的自传《夜之刃》的出版,标志着这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开始小说创作。《刀手》是他第一部虚构性小说作品。小说记叙了主人公理查德的生活一步一步走向自我
全球化现象是多个学科和实践应用领域所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主题。随着世界多个自由贸易区的设立,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的全球化,愈加得到学者和研究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