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水病是我国海水工厂化鱼类养殖中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疾病。近年来,对各地爆发的养殖鲆鱼腹水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病菌均能导致腹水病的发生和流行,不同地区养殖鲆鱼腹水病的致病病原不完全一致,主要有迟缓爱德华氏菌、鳗弧菌等。这说明腹水病是一种综合性病症,它是被不同病原感染流行于不同地区的一种水生动物疾病。腹水病的这一特征给该病的诊断和防治造成了困难。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诊断技术和免疫防治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作者对天津地区养殖鲆鱼腹水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病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经回归感染实验表明所分离的菌株FS1和菌株FS2为腹水病的原发病原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检测两株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
1.从天津地区患腹水病的养殖鲆鱼体内分离到两株病原菌,经回归感染实验确定这两株病原菌为鲆鱼腹水病的原发致病菌。
2.采用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32),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养殖鲆鱼腹水病病原菌的鉴定。结果表明,菌株FS1和菌株FS2分别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菌株FS1 16SrRNA基因序列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达99%;菌株FS2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同源性均达99%。为最终确定菌株FS2的分类地位,测定了其HSF60基因序列,进行网上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菌株FS2与溶藻弧菌的同源性达99%,而与其它弧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91%。这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或分别感染均可造成养殖鲆鱼腹水病。
3.描述了用嵌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分别检测天津地区海水工厂化养殖大菱鲆和褐牙鲆腹水病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和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的方法。以E78lF和E781R为引物,扩增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血素基因中781bp的片段,再以E485F和E485R为引物,扩增其中的485bp的片段;以V899F和V899R为引物,扩增溶藻弧菌胶原酶基因中899bp片段,再以V550F和V550R为引物,扩增其中的550bp片段。以其它常见海水鱼类致病菌为阴性对照,结果均无非特异性扩增。迟缓爱德华氏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9.0×
10<2>CFU/mL,溶藻弧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4.1×10<2>CFU/mL,对细菌DNA检测灵敏度分别可达46fg和7.2fg。在此基础上,以V899F、V899R和E485F、E485R为引物组合,建立了可同时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溶藻弧菌的double-PCR检测方法。 4.用上述方法检测海水工厂化养殖场中自然发病或外表健康的大菱鲆或褐牙鲆以及养殖水体的水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直接从鱼体组织、养殖水体中准确、快速地检测出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或)溶藻弧菌。
5.以上述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为基础,优化实验条件,分别装配出可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溶藻弧菌的检测试剂盒,并且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分别为:2006100161687,200610016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