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褐色轮斑病病原学及灾变规律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ng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莓(FragariaananassaDuch)属于蔷薇科(Rosaced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草莓种植业迅速发展,草莓褐色轮斑病的发生和危害也日趋严重,极大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鉴于此,本文对草莓褐色轮斑病致病菌进行鉴定,明确了该病发生和灾变规律,并对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作一较为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草莓褐色轮斑病菌主要为害草莓叶片、叶柄和匍匐茎,不侵染花、根部和果实。受害叶片最初出现红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椭圆形斑块,中央呈褐色圆斑,圆斑外为紫褐色,最外缘为紫红色。病斑在叶尖、叶脉发生时,常使叶组织呈“V”字形枯死。 2.草莓褐色轮斑病病原菌鉴定。多次从沈阳农业大学草莓园及开原草莓产区采集草莓褐色轮斑病标本,经组织分离和单孢纯化后获得病菌的纯培养。根据病斑上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菌培养特性和致病性测定,参照陆家云主编的《植物病原真菌学》,对草莓褐色轮斑病菌的致病菌进行鉴定。确定草莓褐色轮斑病是由昏暗拟茎点霉菌(PhomopsisobscuransElletEV.)引起,该菌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霉属真菌。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obscuransElletEV.)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中国南部地区,1895年,Ellis及Everhart将草莓褐色轮斑病的病原确定为Phomopsisobscurans。 3.首次对草莓褐色轮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较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分生孢子在24~30h时,达到萌发高峰期。该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为28℃;最适pH值为6.5,即在偏酸性条件下分生孢子易萌发;在供试的各种营养液均可提高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适营养液是葡萄糖;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0℃。该菌菌落生长最适温度范围在25~30℃;菌落生长的最适pH范围为5.5~7.0之间;光照有利于该菌的生长且有利于色素的产生;寄主植物汁液有利于菌丝生长;在供试的各种C、N源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度有差异,葡萄糖是其最适宜的C源,甘氨酸是其最适宜的N源。菌丝致死温度为52℃。25℃是该菌产生分生孢子器的最佳温度,加草莓叶汁液的培养基更有助于分生孢子器的产生。 4.首次对草莓褐色轮斑病灾变规律进行初步研究。在对草莓褐色轮斑病周年循环规律和时间流行动态研究中发现,6月中上旬为该病害的始发期,田间开始有零星病斑出现,但数量极少,且病斑直径较小;7月中、上旬进入发病高峰期,田间病斑大量增加,病斑扩展迅速,病情增长快,未进行药剂防治的地块,田间病株率达到100%;直至9月份气温回落,病害发生减慢。 5.草莓褐色轮斑病室内药剂抑菌筛选试验证明,20%叶病速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抑菌率最高为98.6%。根据草莓褐色轮斑病病害发生特点,本研究制定出一套草莓褐色轮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为生产上防治草莓褐色轮斑病提供理论帮助。
其他文献
目标:研究盐酸纳布啡注射液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及预防产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至2018年来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3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以上产妇分为两组,观
目的:本文通过调查偏头痛患者伴有焦虑抑郁与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匹兹堡睡眠量表PQSI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对94例符合临床诊断的偏头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扩张患者,根据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治护方法.结果
目的:分析对年轻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肾衰竭患者为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每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焦虑
褐飞虱是亚洲地区的一种重要的专一取食水稻的害虫,常年在我国南方、西南、长江中下游及江淮水稻等主要稻区为害,影响我国水稻的优质高产。化学防治一直是控制褐飞虱为害的主
目的:分析替考拉宁治疗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的具体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到2018年2月在本院ICU病房接受替考拉宁治疗的65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效果及对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影响观察.方法:收集90例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常规组:实施常规鼻胃管,观察组:对患者实施
目的:探讨阳和散在阴症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阴症肛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