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功能学派的句法演变观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了构式语法理论、标记理论等多种研究理论方法,对汉语受事前置有标记构式作了系统研究。
首先,界定了汉语有标记构式的三条判别标准。依据这三条标准,将汉语受事前置有标记构式分为两大类,八小类。即(一)复杂受事构成的汉语受事前置有标记构式(Ⅰ类)。下设四小类,包括周遍性构式三小类和“这(那)+(量词)+(NP)+VP”构式。(二)复杂谓语构成的汉语受事前置有标记构式(Ⅱ类)。下设“NP+V+(不)得/C”、“NP+不及物二价述结式”、“NP+好(难、容易)+V”、“NP+V1+V2”四小类。
其次,在统计、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描绘了各类构式中前置受事成分、施事成分、谓语结构及其它构成成分的语法、语义特点。
再次,探究了八类汉语受事前置有标记构式的形成动因。
从构式化的角度,依次描绘了前置受事成分“什么”、“重叠量词”、“一量名”的语义演变进程及三类周遍性构式的形成过程,分析了“都/也”的对立与中和,周遍性构式肯定、否定的语义动因,构式赋义与周遍性构式前置受事的有定性等问题。
从话题化的角度推断,“这+(NP)+VP”构式不是古汉语“是”、“之”复指宾语前置句的历史延续。汉语历史上不乏受事前置句和话题标记语“提顿词”的存在,以及前置受事“这+(NP)”的语义特性,这些因素的结合促成了“这+(NP)+VP”构式的形成。
从多个角度分析了Ⅱ类构式的形成动因。(1)“NP+V+(不)得/C”的形成经历了异形同构的角逐。“NP+V+(不)得/C”得以延续到现代汉语,是受动词、得、补语的凝固化、补语形容词的指动性、补语对述语动词的评价性特征等因素的制约。(2)概括了“NP+不及物的二价述结式”构式的语法语义特点,探究了“NP+不及物的二价述结式”构式的历史来源。除“语言更替”外,“NP+不及物的二价述结式”构式的形成还与“汉语韵律规律”、“概念成分凸显准则”等语言的深层规律有关。(3)“NP+好(难、容易)+V”构式的形成是一种语言历史的延续。(4)“NP+V1+V2”构式中的动作动词共同支配一个受事成分,本着语言经济性原则,这个共同成分左向移位,“NP+V1+V2”构式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