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rkov和CLUE-S模型的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sy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东新区作为典型的滨江沿海发展带承担了服务上海城市转型、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浦东新区自1990年建区到现在,GDP总量从83.92亿元增加到6448.68亿元,建筑用地占行政区总面积的比例从15.92%增加到57.05%,2014年常住人口已达到540.90万人,并且持续增长。伴随着浦东新区人口快速增长,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变化要适应当下上海提出的建设用地规模“零增长”的新土地发展模式,在上海划定的3226平方公里的目标中,城市终极规模的锁定,将会约束浦东新区土地规划边界,建设用地规模只能减不能增,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城市发展转型。浦东新区需要重新思考未来土地利用的发展状况,转变规划理念、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本项研究为了找出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发展变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适合其当前状况的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模式。采用自浦东新区建区以来,1989,1995,2000,2005,2009和2013年六期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浦东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空间分布、开发现状与演变规律,得到浦东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模式。在浦东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采用Markov模型和CLUE-S模型对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情景模拟,并与浦东新区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时间序列的中等分辨率的历史陆地观测遥感数据,结合面向对象的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能够很好的分析土地利用演变过程。(2)自浦东新区建区来,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三个不同阶段转变状态。主要分为1989-1995年缓慢发展模式,1995-2005年,沿海地区大跃进式发展模式,2005-2013年,稳定状态发展模式。在空间上土地利用一直处于不平衡的发展阶段,城市与郊区的发展严重失衡,被划分为北部黄浦江沿岸土地利用区,中部土地利用区和南汇新城及边滩土地利用区。(3) Markov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不变的前提下,对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发生的土地利用数量进行模拟,CLUE-S模型能够从空间上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两个模型的结合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有效建议,对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发展有着指导性意义。(4)模拟结果与2020年浦东新区土地利用规划相对比,根据1989~1995年演变发展模式,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将没有明显变化,建筑用地的面积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建设;1995-2005年演变发展模式下,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极高,区域未来近海与海岸湿地将大量丧失,呈现南农北城的严重不平衡发展,需要平衡规划发展;2005-2013年演变发展模式下,内陆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明显,近海与海岸湿地总量较小,近海与海岸湿地转化为建筑用地速率缓慢,未来表现为稳定培育发展趋势,但是建筑用地增量依然较大,将会侵占大量农用地。浦东新区土地利用未来发展要重视修复近海与海岸湿地,平衡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保障基本耕地线,坚持发展生态城市,合理布局浦东绿化用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其他文献
中国玉雕工艺源远流长,很早就以晶莹润泽的玉质、精湛绝伦的雕琢技巧、华丽多彩的艺术造型、和谐流畅的艺术风格闻名全世界,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艺
城镇化一般而言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大核心问题。土地作为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其规划管理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制度体系,其制度演变遵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就业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与人口矛盾的加剧,以及金融危
水利水电行业中,由于受到含沙水流的冲磨、气蚀破坏,水电站泄水建筑物的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磨损,因此对大坝混凝土表面进行修补越来越受到行业内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传统的
目的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随着针刺治疗在临床上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关于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
分析包头市草场退化、沙化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防止草场退化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多,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加之不合理的用地结构与布局,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土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推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在推行承包过程中,都采取了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分配土地,因而形成了一种
“专”与“博”,向来都是一个热门的辩证话题。著名史学家陈垣老先生说过:“只‘博’不‘专’,难于有成;只‘专’不‘博’,学则不通。要先‘博’后‘专’,才能使学识成为金字塔型”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