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是全世界及主要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区域发展不协调不仅会造成区域间的“公平”问题,更会影响整体效率的提升。建国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及国家发展要求,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逐步从均衡发展走向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在进入新常态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也因此增加了“高质量”的时代要求。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代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识别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素,然后利用β收敛分析了高质量发展支撑要素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研究的相关背景与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理论、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空白,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二部分首先从基本定义入手,对“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经济收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介绍了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经典理论,重点阐释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明晰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经济收敛的原理与路径,为后续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利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1978-2017年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变动。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存在σ收敛,但出现了较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仍然存在绝对差距持续扩大、东中西差距扩大、行政区经济严重等问题。第四部分使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代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建立超效率SBM模型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测算了山东省及各地级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山东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变化,发现全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5%的速度上升,绿色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地级市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通过计量分析识别了高质量发展支撑要素,包括“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市场化水平”“政府行为”“产业结构”。第五部分通过β收敛,分析了高质量发展支撑要素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2006-2016年间山东省存在绝对β收敛,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分别控制“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科技水平”、“政府行为”、“产业结构”后,发现区域间经济的收敛速度均明显加快。而控制“市场化水平”则不利于区域间经济收敛。研究发现高质量发展与协调发展共性大于分歧,高质量的前导产业是两个战略共同的目标与抓手,但要处理好政府在这两个战略中的角色定位,以实现高质量的均衡增长。第六部分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